“三農”專家齊聚成都市郫都區 深入鄉村振興一線考察
來源:四川日報 日期:2019-06-19 點擊:次
6月18日,國內數十位知名“三農”專家齊聚成都,深入鄉村振興一線,零距離感受四川鄉村。他們參觀考察的郫都區安德街道廣福村、唐昌街道先鋒村和唐昌街道戰旗村,是四川鄉村產業發展、鄉村旅游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先行者。
戰旗村
參觀點位:戰旗村
川西名村,該村曾敲響四川首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競拍“第一槌”,先后榮獲“全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單位”等稱號,入選首批20個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2019年成功創建國家AAAA景區。
飄揚“戰旗”里藏著怎樣的振興密碼
“戰旗飄飄,真是名副其實!”6月18日上午,參加鄉村振興與縣域經濟發展研討會的代表們來到戰旗村調研考察,被這里的熱鬧和繁華所震撼。“這哪里像農村呀,分明是個旅游區嘛。”首次造訪的安徽大學中國三農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汪恭禮感慨。
從綠色戰旗品牌創新中心到鄉村十八坊,再到村史館,代表們邊看邊記邊議論。戰旗村沒有特色優勢產業和資源,如此興旺有何秘訣?未來如何保持繁榮?專家紛紛拋出疑問并給出建議。
向改革要動力盤活了村集體經濟
汪恭禮告訴筆者,他一直思考的集體經濟盤活問題在這里得到解答。
在汪恭禮看來,鄉村振興中,盤活村集體經濟最具挑戰性,振興之后要保持下去也很難。在戰旗村,汪恭禮找到了答案:農村改革。戰旗村正是抓住了農村改革的機遇,激活了鄉村資源,為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奠定了堅實基礎。
汪恭禮的分析得到了戰旗村黨總支書記高德敏的認同。高德敏坦承,鄉村要發展,村集體要發揮“火車頭”作用,必須強大。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把現有的資源變為資產。2015年戰旗村抓住全國土地制度改革試點機會,敲響四川省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第一槌”,將原屬村集體的13.4畝閑置土地以每畝52.5萬元的價格出讓給企業,收益超過700萬元,村集體經濟一下有了厚實“家底”。
此后,戰旗村以村集體建設用地作價入股模式,與區國有企業共建戰旗鄉村振興學院;以村民自治方式打造“鄉村十八坊”。2018年,戰旗村集體資產已達5700萬元,年收入達到570萬元。
“戰旗”品牌溢價成就特色村發展的3.0版本
戰旗村的“綠色戰旗品牌運營服務平臺”引發了與會代表的關注。這里聚集了全省多地的農副產品。
村集體資源是有限的,持續繁榮需要拓展新的產業和業態。發揮戰旗村的品牌效應就成為共識。成立綠色戰旗品牌創新中心,為四川各地農副產品提供品牌策劃、推廣和電商營銷服務;將組織建設、改革發展、品牌提升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復制推廣到周邊村,村總支委員兼任其他村副書記,帶動周邊村一起發展。綠色戰旗品牌創新中心引進聚合了阿里巴巴、京東云創、天下星農、豬八戒網等企業入駐,打造了24個農業品牌,在郫都實現42家農產品觸網銷售;通過帶動周邊村發展,戰旗村提出了“打造1個大景區、構建2大旅游環線、布局3類博物館(園)、新建4個游客中心、建成5大振興示范區、打造6條特色小環線、規劃7大農業種植區、推進8項基礎建設、開展9大主題活動、打造10+產業區”的鄉村振興全國示范目標。
“戰旗村這種做法是鄉村品牌的溢價,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新現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認為,從做強產業,到三產聯動,再到全村品牌的溢價,戰旗村可謂我國特色村發展的3.0版本,這是值得全國各地借鑒和參考的。
“明星村擁有知名度后,需要思考如何發揮品牌效應,調動更多社會資源。鄉村發展到高級階段,不能僅僅局限在村域內資源的整合,要走出去,成為更大的‘火車頭’,帶動更多的地方發展。”汪恭禮認為,戰旗村的品牌推廣才剛剛開始,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防止集體經濟走偏基層黨建提供了防火墻
6月5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首批20個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戰旗村因黨建引領社會組織協同治理做法入選,成為四川唯一入選案例。基層治理成為與會代表們關心的內容。
“最終支撐鄉村持續繁榮的,應該是基層治理體制。”高德敏亮出了戰旗村的發展密碼——從基層黨建和群眾服務入手,圍繞“自治、德治、法治”以及滿足群眾生產生活中多元化服務需要,構建鄉村綜合治理機制。
“基層黨建,并不是那么抽象,它有著巨大的生命力。”青海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董杰人告訴筆者,在戰旗村,他看到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所蘊含的巨大力量。戰旗村沒有一個產業或個別能人獨大的現象,這與傳統的鄉村發展不同,是群策群力,共同參與,多元發展。這背后是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模式的功勞。
“黨建引領的基層治理也是戰旗村防止集體經濟走偏的防火墻。”重慶市委黨校講師姜申未分析,戰旗村把黨建融入鄉村振興,在每個產業都設置了黨支部,通過黨建把鄉村振興的主體們凝聚起來形成合力,這是非常值得學習的地方。
在經營管理體制上,戰旗村采取“母公司(合作社)+子公司”的模式,母公司主要負責收益分配,除集體資產租賃、承包土地流轉等簡單經營外,不得獨立經營,只能通過入股方式,與民營主體共同成立子公司,由子公司負責經營,做到不吃“大鍋飯”,不走“回頭路”。戰旗村嚴格規定村兩委成員不得從母公司中領工資,只能從公共支出中領取工作績效費用,績效工資與工作考核、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直接掛鉤。還制定了集體經濟監督管理辦法。
先鋒村
參觀點位:先鋒村
該村大力發展以農夫記憶為主題的鄉村特色旅游,實現了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配套建成農夫記憶博物館、先鋒公社、農夫曬壩、三味書屋等,于今年3月完成了先鋒農夫記憶景區首期建設并開園。
鄉村旅游的“魂”是這片土地上“長”出來的文化
“這里像景區!”剛一下車,便有與會代表驚呼。
6月18日,參觀成都市郫都區建昌街道先鋒村時,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委黨校副研究員龔晨連說了三個特色:“很有地域特色,很有鄉村特色,很有民俗特色!”
鎮、村、民“打平伙”一起來做整村改造“九斗碗”
先鋒村,村如其名,在探索鄉村文旅結合、打造休閑農業品牌、發展鄉村旅游方面,勇于探索爭當先鋒。聚焦“川西民俗文化村”品牌,先后配套建成農夫記憶博物館、先鋒公社、三味書屋等景觀。
今年3月,“農夫記憶”景區首期建設完成并開園迎客。村黨支部書記任健介紹,景區開園以來,已接待游客兩三萬人次,今年村集體收入預計可增加40多萬元。打造“農夫記憶”景區時,先鋒村推進以改水、改廁、垃圾分類為重點,人居環境提升為核心的鄉村振興“3+1”部署。“我們從林盤環境整治、院落風貌改造、文旅產業植入這三方面破題,探索鎮、村、民聯動‘打平伙’。”
“打平伙是啥意思?”有外省代表問。
“這是四川方言,就是AA制的意思。”任健解釋,具體而言,就是端出“9道菜”,即鎮黨委政府做好規劃設計,村委會做好污水管、道路、外墻門頭,村民做好改水、改廁、改廚、院落整治、產業植入,“我們將其比喻成四川特色菜‘九斗碗’,各有重點,村民參與度高,最終完成了整村改造。”
“這‘9道菜’做得香!”重慶市委黨校講師姜申未表示,良好的社會治理在于能夠調動人民主體性,提高公眾參與效能感,激發社會活力。“先鋒村‘打平伙’的做法,避免了‘政府干、群眾看’的局面,調動了村民主動性。”北京市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主任周美雷建議,推進鄉村振興要通過黨組織的核心引領,帶動村民發揮主體作用,引進社會資本共建共治共享。“千萬不能因為借助外部力量,而忽略了村民的自治。”
川西農耕文化特色是這里鄉村旅游的“魂”
這里配套建設的支部農場、先鋒公社、農夫田園等20余處景觀,展現了農村文化、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
“農旅結合的關鍵還是文化。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必須以文化為根基。”求是雜志發行聯絡工作部宣傳一處處長易賽鍵認為,先鋒村主打農耕文化,喚醒鄉愁的同時也為鄉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先鋒村“農夫記憶”博物館占地600余畝,分為三個展區:一區陳列著犁等農耕器具,配有農時講解;二區展示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業生產關系、社會管理機制等場景;三區是一片池塘,游客可以在池畔體驗耕種、捕魚。
“既有物品陳列展示,又有場景還原和現場體驗。”先鋒村文旅結合的多種方式,讓四川大學商學院鄉村振興研究中心主任鐘麗霞印象深刻。她表示,目前各地都在探索鄉村旅游,但存在千篇一律的問題。“修建筑很容易,但是建筑背后的歷史、文物、精氣神,才是真正的魂。”
“打造休閑農業,需要重新認識鄉村。”時隔多年再來成都的周美雷被先鋒村的川西特色打動。他認為,發展鄉村旅游必須根植于當地風土人情,川西民居肯定與陜北民居、徽派建筑不一樣,發掘出川西農村的本土文化,才能讓人記起鄉愁、留住文化基因。“這不是文化下鄉,某種意義上說,鄉村文化是從村里的那片土地上‘長’出來的。”
廣福村
參觀點位:廣福村
以韭菜(韭黃)為特色產業,是成都市“菜籃子”基地、郫都區產村相融現代農業精品園核心區,引進潤禾家園等社會資本,形成了集韭菜(韭黃)及副產品加工、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
盆栽韭菜能炒回鍋肉
“這個炒回鍋肉特別好吃。”在成都市郫都區廣福村,王羽指著桌上的“盆栽”對代表們說。
盆栽還能用來炒回鍋肉?面對代表們的疑惑,這位成都市青久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說出了真相——原來那是盆栽韭菜。
“那我可舍不得吃了。”四川省委黨校(四川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陳燕掐下一截,遞給身邊的同事,“真有韭菜味兒。”
廣福村韭菜(黃)種植面積近2000畝,韭菜(黃)年銷售收入6000萬余元,僅此一項農戶人均毛收入2.5萬余元。2016年,該村引進了以韭菜深加工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化項目潤禾家園,開發出韭菜綠酒、韭菜掛面、韭菜干粉等多種產品,帶動每畝增收2000元以上、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此外,村里開辟了公共空間,供返鄉大學生創業使用。王羽的公司研發的盆栽韭菜就是創業成果之一。村黨總支書記汪生富介紹,村里還引進川菜園區企業發展生態田園火鍋,開展鄉村音樂藝術節等活動,將廣福村打造成集川西民居、韭菜關聯產品研發、特色餐飲和鄉村音樂于一體的特色川西林盤院落。
廣福村有一座標志性建筑,從遠處看,像一個漢字“久”。“與村里韭菜的‘韭’字諧音,寓意長長久久。”游客在村里走一走,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門道。安徽大學中國三農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汪恭禮認為,產業發展在精不在多,廣福村這樣立足當地特色,延長產業鏈,將產業做透做細,產業發展就可以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