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標桿!這家園區憑什么?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1-03-26 點擊:次
2021年1月27日,商務部發布了《2020年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結果》,其中,蘇州工業園區(以下簡稱“園區”)主要經濟指標保持穩定,發展質效穩步提升,創新成果噴涌而出,幸福指數不斷走高,再次蟬聯第一名,實現五連冠。
作為一家已經成立27年的老牌園區,2020年,蘇州工業園在開放型經濟發展方面交出了超預期的喜人答卷,國際資本持續看好園區、加碼園區,全年實際利用外資達19.7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注冊外資35.2億美元,增長81.4%;新設外資項目295個、增資項目142個,新興產業占比70%以上;進出口總額941億美元,增長8.1%;截止到2月9日,園區內上市企業總數已達48家。同時,園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努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2020年,園區設立了全國首家自貿區公平貿易工作站;開通國內首條自貿區直達國際的“服貿通”中新數據專線;獲批擴容建設蘇州國際互聯網專用通道;推出高端產業全產業鏈保稅監管新模式;離岸貿易企業數量增長23%;外貿規模、增速繼續領跑蘇州全市;園區外貿增量占全省外貿增量的70%。
2020年,蘇州工業園區鮮明的開放底色不斷引外資項目“搶灘”,參天全球眼科制藥基地、丹納赫診斷研發制造基地、羅氏組織診斷及系統試劑項目、阿迪達斯智能運營中心、微軟亞太研發集團蘇州二期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東曜、碧迪、沛嘉、通富、群策等一批優質項目增資擴產。
總的來說,蘇州工業園區能夠實現五連冠,這個成績來之不易,但是,是什么樣的驅動力讓園區可以不斷創新超越,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呢?讓和君產業園區事業部帶各位園區同仁來一探究竟。
二、六個高——蘇州工業園實現高質量發展的6大驅動力
(1)高起點的規劃建設
整個園區的規劃建設,都秉承了高起點的長期主義。頂層設計,長遠考慮,系統規劃,分步實施,絕不偏離。1994年編制園區總體規劃時設計師手繪的金雞湖遠景圖,和園區建成后實景圖的相似度高達90%,完全摒棄了“邊開發邊規劃”“先開發后補規劃”“領導一換就調規劃”的做法。中新雙方參照蘇州歷史水文資料中記錄的最高水位,將園區地勢抬高了95厘米,抬到承受百年一遇洪水的高度。
園區遵循“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等原則,“需求未到,基礎設施先行”,適度超前建設重要的基礎設施,大規模集中建設“九通一平”,即對園區的市政道路、供電線路架、供水管網、燃氣管網、供熱管網、排水管網、排污管網、電信管網、有線電視光纜鋪設同步建設,而非只顧眼前,先建再說,建到哪兒算哪兒,后續再像拉鏈一樣“開腸破肚”,縫縫補補。
一次就規劃好,建設好,這種長期主義基因植入了園區的方方面面。例如,園區一開始就采用雨污分流、供排一體的系統,雨水有專門排污管,工業廢水和居民污水通過獨立的廢水管道收集到污水廠集中處理。在園區啟動階段每日廢水排放量只有幾千立方米時,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就設定為每日處理10萬立方米,總規模設定為每日處理50萬立方米。
所有這些,都是多年前就規劃好的。當時的總體規劃耗資3000萬元,今天看卻是異常值得。大到每片用地的性質,小到每條馬路的寬度,乃至一個個鄰里中心、一盞盞路燈的設點,規劃圖中都一清二楚。在公共區域,從建筑的材質到樹木的品種、大小,甚至一個垃圾桶的位置,設計中都有詳細指標要求,且一一反映在作為“城市大腦”的規劃地理信息平臺上。
今天在園區漫步,空中沒有紛亂的電線,馬路沒有反復開挖的情景,道路中間是整齊的綠化隔離帶,行人道特別寬闊,大片草坪觸目可見。工業、住宅、商貿、科教等各個功能區有序布局,像陽澄湖、金雞湖、獨墅湖,分別被戲稱為“養生湖”、“經濟湖”和“讀書湖”,就是周圍分別是健康養生區、CBD區和科教園區的緣故。
(2)高位勢的產業集群
產業地標兼具產業優勢和城市屬性,能夠有效提升一座城市的“能級”。瞄準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蘇州工業園區正加快打造全球性生物醫藥產業地標、世界級納米技術應用產業集群、全國領先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高地,2020年1-11月三大新興產業企業總數突破3200家、產值總規模超2200億元。
2020年,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一號產業”高端發力,百濟神州新藥“澤布替尼”成為國內首個上市的國產BTK抑制劑,盛迪亞“艾瑞卡”成為獲批適應癥最多的國產PD-1抑制劑;艾博自主研發新冠肺炎疫苗成為國內首個獲批開展臨床試驗的mRNA疫苗等,在疫情防控和醫藥創新中發出“園區強音”。
目前,信達生物第二基地已啟動規劃,再鼎靶向藥研發生產基地、基石腫瘤創新藥產業化基地等一批重點項目陸續開工,禮進生物、康林腫瘤科技創新研究院、岸邁生物等一批項目正式開業。
同時,園區聚焦強鏈補鏈延鏈,突出“項目為王”,招引量質逆勢增長。據統計,1—11月新引進科技創新項目950個。
(3)高效能的科技創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對日趨激烈的科技競爭和不斷涌現的創新趨勢,園區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強化創新策源、拔高產業地標、完善要素保障,驅動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高質量發展“提速增效”。
科技創新全鏈條中,基礎研究是源頭和基石。我國面臨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源在于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研究亟待加強。
秉持創新基因,蘇州工業園區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強化創新策源功能擺在突出位置,持續布局國家級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工程技術中心等科研載體和行政審批、檢驗檢測等關鍵公共服務平臺,重點瞄準未來前沿技術研發與創新。
2020年,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中新生物技術創新島”等一批高能級平臺項目取得重要進展;蘇州市生物制品檢驗檢測基地等公共平臺落戶園區,有力支撐企業創新研發。
目前,蘇州工業園區已集聚各類科研院所40多家,包括中科院納米所、微電子所等“國家隊”15家;2020年公示新認定省級以上研發機構120家,信達生物、旭創科技(分中心)獲評2020年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170件,科技創新“一號動能”加速迸發。
(4)高質量的創新生態
創新需要的不僅是創意這顆種子,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陽光和濕潤的氣候更不可或缺。一直以來,蘇州工業園區在創新人才引育、科技金融服務、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表現搶眼,逐步形成了一套創新創業生態系統,讓各類主體在人才、資本、平臺等全要素鏈條支撐下大顯身手。
以金雞湖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工程為切入點,蘇州工業園區攢下扎實“人才家底”,人才總量位居全國開發區首位。目前,園區已有20多家領軍企業境內外上市,60多家成長為獨角獸或準獨角獸,500多家發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引領帶動園區在藥物研發、高端醫療器械、第三代半導體等多個細分領域形成完整產業鏈條,有力支撐園區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創新的科技金融生態,是產業發展的“催化劑和倍增劑”。園區正加快完善科技金融政策和產品服務體系,積極依托國資產業基金和天使母基金,加快集聚風險資本,打造“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園區模式。2020年,為了支持園區企業加快渡過疫情難關,園區科技和信息化局聯合多部門推出“戰疫貸”,100多家企業獲銀行授信近30億元、95家獲銀行放款15.1億元。
此外,園區大力推動知識產權提質增效,通過保護知識產權更好保護創新。2020年,中國(蘇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新材料、生物制備品專利快速審查通道開通,超300家園區三大新興產業重點企業納入快速審查備案;成功發行全國首單知識產權質押創新創業債券,首筆無還本續貸業務落地……
(5)高能級的服務創新
在早期,蘇州工業園區主要選擇資本密集型的高端制造業作為招商對象,重點是附加值高的液晶顯示和集成電路產業,以及汽車、航空零配件等精密機械產業。這類行業和企業占地較少,投資者更愿意為優質的基礎設施、可靠的運營環境以及高效的行政服務支付額外費用。它們作為“龍頭”,也能吸引上下游企業的集聚。
隨著產業變遷與技術變化,蘇州工業園區逐步形成了“2+3”的產業體系,“2”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3”是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和人工智能。同時,園區也在努力推動現代服務業的高質提升。
園區一開始就放棄了“全民招商”或“每個部門下指標”的人海戰術,而是中新聯合招商,借助新方的國際化招商經驗和網絡,奠定了招商基礎。1994年4月,時任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訪問歐洲,在德國和英國的大型招商會向跨國公司重點介紹蘇州工業園區。此后雙方精心制作了中、英、德、日四種語言的錄像帶、幻燈片、投影資料、投資指南,優選高層次、專業化、復合型人才,有的放矢,專業招商。
蘇州工業園區的服務不斷在升級迭代,從1.0階段的“變管理為服務”,到2.0階段的“幫助企業全鏈條解決問題”,再到3.0階段的“構建‘六個一’特色產業創新生態”(圍繞一個特色產業,制定一個產業規劃,建設一個功能區,組建一家國資公司,設立一支發展基金,成立一個專業服務機構),園區的親商環境不斷迭代。
在3.0階段,除了幫企業解決各種具體問題,園區已經有能力和條件培養特色產業創新生態,從“響應式服務一個企業”到“戰略性孵化一個產業”,進入了育商興商的新階段。如為了發展納米技術應用產業,園區落地了第三代半導體技術研究院等重大項目,2010年就設立了服務型的國有公司——蘇州納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全面推進納米城建設與服務,其旗下的微納制造公司負責建設和運營MEMS(微納機電)中試平臺,填補了研發機構與規模代工廠之間的空白,滿足了相關中小企業的工藝研發和小批量生產需求。
又如2007年開園的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BioBAY),作為孵化和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載體,經十余年深耕,已聚集了430多家生物醫藥高科技創新企業和近1.5萬名高層次科技人才,形成了創新藥研發、高端醫療器械、生物技術三大重點產業集群,以及從早期藥物研發到后期產業化的完整產業鏈。
正是通過持續的全鏈條、平臺化、生態化建設,多年前連一個一類新藥都沒有的蘇州,現在已成為和上海張江同列的中國新藥研發最為活躍的地區。在新藥研發領域,園區企業累計已獲得臨床試驗批件196張,包括130張一類新藥臨床批件,2020年上半年新增的17個品種29張臨床批件,全部為一類新藥的臨床批件。
(6)高協同的綜合環境
今天的蘇州工業園區,通過“互聯網+政務”體系,推進不見面審批,500項業務可以在網上辦理;通過放管服改革,開辦企業在2個工作日內完成,不動產登記在3個工作日內完成,工業建設項目施工許可在33個工作日內完成;在“小政府、大社會”管理體制下,一個部門管審批,一支隊伍管執法,一個部門管市場,一個平臺管信用,一張網絡管服務,有效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能。
在新冠疫情嚴重、社會被迫阻斷的日子里,為保持政企關系暢通,蘇州工業園區制作了“熱力圖”,將所有政府部門的具體聯絡人和聯系方式標注在圖上,企業如有問題,只要點擊,就能“屏對屏”進行溝通,確保不影響運作。5月剛剛上線的“融驛站”,就是又一個最好佐證。“融驛站”是園區一站式服務中心的服務外延,通過線下陣地的建設,將政務服務下沉到載體,實現企業就近服務。不僅如此,“融驛站”內還將配置園區“一網通辦”二期品牌“融易辦”自助終端,切實打通服務企業的“最后一米”。
用腳為園區投票的,有130多個世界500強企業的投資項目,有院士領銜的45個創新創業團隊,有國家重點人才計劃158人、江蘇省雙創人才208人、海外歸國人員6000多人,園區的大專以上人才總量達到38萬人。其中入選國家、省、市三級重點人才項目的科技人才數,持續保持全國開發區第一。
高質量的綜合環境,是經濟的,也是社會的和文化的。園區借鑒新加坡的社區服務概念,打造了許多鄰里中心,集便民服務、民眾聯絡、社區衛生站、商業、文化、體育、衛生、教育等功能于一體。有了高協同的綜合環境,園區的競爭優勢也變得更加深厚。
三、結語
蘇州工業園自開發建設以來,充分借助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對標新加坡等先進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堅持新型工業化、經濟國際化、城市現代化互動并進發展路徑,保持六大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逐步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面向未來,蘇州工業園確立了“再造一個新園區”的戰略目標,加快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走在園區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試點最前列,致力打造服務于產業、服務于企業、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創新生態,持續優化離岸創新“園區模式”,在全球創新密集地區布局離岸孵化器。園區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與人民生命健康,探索和強化創新驅動發展,以更高水平的科創能力,建設更加一流的高科技產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