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區域經濟:新理念引領新發展
來源:未知 日期:2017-06-15 點擊:次
主要經濟指標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人均GDP過萬美元
山東區域經濟發展亮點紛呈。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達到新高度。一是經濟總量、人均GDP、地方財政收入、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尤其是作為近億人口大省,人均GDP過萬美元,有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二是產業結構實現歷史性轉變,2016年山東省三次產業結構之比為7.3:45.4:47.3,實現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歷史性轉變,第三產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三是品牌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山東是品牌大省,2016年中國企業500強中山東企業數量排名第二,通過深入實施質量強省和品牌立省戰略,不斷擴大“好品山東”區域品牌影響力,形成了海爾、海信、青啤、小鴨、浪潮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品牌;四是外向型經濟發展邁出新步伐,山東省充分利用沿海和臨近日韓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2016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15466.5億元,增長3.5%,比全國高4.4個百分點,增幅在全國外貿前十省市中位居第一位;五是國企改革穩步推進,作為國資大省,山東國企改革走在了全國前列,在調整產業布局、推進并購重組、完善治理結構、建立激勵機制等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形成了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
區域發展空間格局不斷優化。一是全省形成了“兩區一圈一帶”的空間發展新格局,“兩區”是指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兩個國家級戰略發展區,“一圈”是指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一帶”是指西部經濟隆起帶,2016年四大經濟板塊分別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386.5億元、9081.6億元、23230.0億元和19600.2億元;二是城鄉空間格局不斷優化,全省形成了以區域中心城市為核心、以縣城為支撐、以重點小城鎮為節點、以農村新型社區為基本單元的四位一體層級分明的新型城鎮體系;三是本地城鎮化特色突出。2016年山東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02%,與其他省份的城鎮化不同,山東省城鎮化是以人口的就地就近轉移為特色,據統計,全省1300多萬流動人口中,在本省內流動的占到85%,在本縣內流動的占到50%以上,凸顯了山東經濟的就業吸納能力和增長態勢。
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一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成效顯著。去產能方面,2016年山東省淘汰270萬噸生鐵、270萬噸粗鋼、1960萬噸煤炭產能,全面完成了國家下達任務。去庫存方面,山東省出臺了一系列化解房地產庫存的政策與措施,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21.2%,待售面積下降2.3%,商品房去化周期降至合理區間,全省房地產市場趨于健康穩定。去杠桿方面,2016年山東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4%,比全國低1.8個百分點。補短板方面,脫貧攻堅、農業現代化、服務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等補短板工作得到加強。二是新舊動能轉換步伐加快,區域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山東省以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兩大創新發展引擎示范引領,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制定并實施了《〈中國制造2025〉山東省行動綱要》和“互聯網+”行動計劃,2016年山東省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5.13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3.8%,區域創新能力明顯增強。
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一是注重綠色發展,節能降耗取得積極進展。山東省是傳統能源消耗大省,但近年來,山東省致力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能源消耗結構,2016年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5.16%,重點調查的68種產品中,42種產品單位能耗下降,風能、水能、太陽能、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大幅提升;二是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從源頭上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把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種類型,明確主體功能,限制開發強度,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空間開發格局;三是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山東省通過積極開展中小城市培育試點、特色小城鎮創建、美麗鄉村建設等行動,著力推動城鄉環衛一體化,大力改善城鄉人居環境。
較好的內外部環境,為未來經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山東區域經濟發展面臨較好的內外部環境。
從國際環境看,“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實施為山東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新時期深化對外開放的重大國家級戰略,為沿線國家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平臺,在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山東省作為我國沿海經濟大省、對外經貿大省,新歐亞大陸橋東方“橋頭堡”,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以及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由我國主導的“一帶一路”戰略必將成為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合作也會更加緊密,這將為山東區域經濟發展尤其是開展國際合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從國內環境看,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紅利為山東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改革是解決我國面臨一切問題的根本出路,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成為了時代的主旋律,成為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山東省作為我國東部沿海經濟較發達的省份,承擔著國家一系列的改革試點任務,多項改革走在了全國前列,成效顯著。例如,2013年8月份,山東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開啟了山東省金融改革的序幕,經過三年改革,山東省金融業增加值增長了61.7%,村鎮銀行數量居全國首位。當今,我國的改革已經由“需求側”轉向“供給側”,改革本身也在經歷著歷史性轉變,我國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廣度還將進一步加大,改革的政策紅利還將進一步釋放。
從山東省環境看,產業轉型升級的倒逼機制為山東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產業結構偏重、產業層次較低是山東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特征,也是最大“短板”。近年來,山東省致力于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先后出臺了《山東省六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指導計劃》、《山東省推進工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5-2020年)》、《關于加快推進工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國內外發達地區的產業相比,與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目標相比,山東省的產業發展還存在不小差距。此外,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以及資源、生態、環境約束壓力的增大,各地都在尋求更加健康、更可持續的發展方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著產業轉型升級,倒逼著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
以新理念為引領,直面突出問題,繼續向更高層次和更高水平邁進
區域發展成為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主體力量。山東區域經濟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新的競爭優勢。山東區域經濟發展,必須要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直面突出問題,繼續向更高層次和更高水平邁進,為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地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貢獻力量。
立足創新發展,爭取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走在前列。創新能力是一個區域發展的核心動力,尤其是在當今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大背景下,傳統的依靠資源要素驅動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才是根本出路。根據《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6》數據顯示,山東省區域創新能力位居全國第六位,與江蘇、廣東、浙江等發達省份相比,山東省的區域創新能力還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大力提高創新能力是提升山東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增強山東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環節。山東省經濟基礎厚實,人力資源豐富,應通過優化政策環境,引導企業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引進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搭建便利的產學研結合平臺等措施,進一步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爭取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走在全國前列。
注重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山東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空間格局。從區域空間結構上看,山東區域經濟存在明顯的“東、中、西”差距,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最高,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最低。從城鄉空間結構上看,還存在明顯的城鄉差距,尤其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等方面都還存在一定差距。從要素空間結構上看,“人、地、錢”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程度還需要繼續提升。山東區域經濟作為全國的縮影,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示范性,山東區域經濟發展必須要注重協調,進一步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這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快“補短板”、提升山東區域經濟整體發展水平的客觀需要。
加大綠色發展,在全國率先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綠色發展是新時期發展理念的重大轉變,改變了過去以GDP為核心的傳統發展理念,樹立了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新發展理念。山東省兼具海洋和陸地兩大生態系統,具有良好的生態本底特色,擁有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兩個國家級戰略發展區,實現綠色發展既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實現區域發展目標的根本途徑。山東區域經濟實現綠色發展,必須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生態優先的基本原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提升企業的科技水平,推動資源利用方式實現根本轉變,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推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堅持開放發展,不斷提升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實踐證明,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地區,開放能帶來繁榮發展,封閉則會導致貧窮落后。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十分重視開放發展,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構建起了開放發展新體制,形成了開放發展新格局。作為我國東部沿海經濟大省,開放型經濟在山東省區域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曾要求山東“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充分發揮沿海的獨特地理位置,努力塑造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山東省必須要堅持開放發展,積極適應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通過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提高外資利用水平、優化對外開放區域布局、加快改革涉外經濟體制等措施,著力培育山東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
實現共享發展,確保區域經濟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決勝階段,堅持共享發展,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和具體體現。山東省不僅是經濟大省,更是人口大省,實現共享發展,對于山東省率先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山東省是較早提出“富民強省”戰略的省份之一,其中“富民”便體現了共享發展的基本理念。實現共享發展,首先要讓全體人民積極參與到發展之中,通過構建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營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不斷提升廣大勞動者的就業質量和就業水平;其次要有效調節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最后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使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