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高新區:全力打造創新引領發展示范區
來源:未知 日期:2018-10-25 點擊:次
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自1992年成立以來,蘇州高新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運河時代”邁向“太湖時代”,成為蘇州經濟的重要增長極、自主創新的示范區和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為千年蘇州點燃了一臺創新驅動的新引擎、打開了一扇改革開放的新窗口。
自2003年以來,蘇州高新區科技發展資金從每年2000余萬元增至6.6億元,增長了33倍;2017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841億元,區域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在我省高新區創新驅動發展綜合評價中位居第二。
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新起點,高新區迎來了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關口。蘇州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虎丘區委書記、區長吳新明表示,針對新形勢新要求,高新區將堅持創新引領不動搖,通過引進、打造重大創新載體和平臺,建設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提升區域創新能級,全面推進創新引領發展示范區建設,奮力走在高質量發展最前列,爭做“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先行軍排頭兵。
規上企業研發投入增長9.8% 大力構筑先進制造產業體系
9月7日,由蘇州市委研究室和科協聯辦的“專家雙月座談會”在蘇州高新區舉行,蘇州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王世文等專家學者業界精英齊聚一堂深度探問求解“建立自主可控的先進制造業體系,蘇州怎么干?”論壇上,高新區企業蘇州長光華芯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亮出蘇州城西這片創新熱土的生動實踐:“長光華芯通過多年研發和不斷創新,已成為全球少數幾家研發和量產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器芯片的公司,擁有國內唯一從芯片設計到量產的完整工藝平臺,將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突破國內‘缺芯少魂’產業格局。”
長光華芯跨越式發展的背后是高新區對建設自主可控的先進制造業體系的深刻思考和實踐。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勞動密集型”“世界工廠式”的產業結構已經不能繼續擔當創新發展“主引擎”。為此,高新區對標先進地區,根據IT產業集聚等區域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聚焦有條件、有優勢的領域集中突破,著力打造先導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醫療器械和生物醫藥等特色新興產業,形成了清晰的產業發展方向和創新引領方向。高新區人提出,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打造先導產業創新集聚區,就是要加速“高新制造”向“高新智造”“高新創造”跨越,增強區域工業經濟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如今的高新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產業體系崢嶸初顯。新能源企業阿特斯在全球率先采用了第四代光伏技術——濕法黑硅技術進行產業化應用,為2018年國家“領跑者”和“超級領跑者”基地成功研發并推出了10款滿分領跑組件。固德威全新一代光伏逆變器在59個國家的杰出設計產品中脫穎而出,一舉斬獲全球頂級工業設計獎項——2018年德國紅點設計獎。
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高新區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醫療器械和生物醫藥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醫療器械產業獲批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23.3億元、增長9.8%,財政性科技投入達到6.1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達到55.9%和58.7%。
與此同時,創新鏈和產業鏈日益融合,制造業能級不斷提升。2018年度第一批省級示范智能車間名單中,高新區企業佳世達、西門子等6家企業智能生產車間成功入選。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入選的企業中,西門子電器和美視伊汽車等企業成為高新區為數不多的擁有兩個省級示范智能車間的企業。截至7月,大中型和規上高企研發機構建有率達到99.38%、有效建有率97.51%。
另外,高新區還大力發展軍民融合產業,重點依托兵器214所、中航雷電院等骨干軍工科研院所,發揮中核蘇閥、華旃航天電器等一批承擔軍工任務的大型國有企業和東菱科技、長光華芯等一大批“民參軍”企業優勢,加快形成全領域航空航天、高端裝備等軍民結合特色產業集群,打造全省國防科技工業的新高地。
為進一步推進科技創新企業培育工程,壯大科技創新企業陣營,高新區特別加強了產業頂層設計,在編制完成《高新區產業升級三年行動計劃》基礎上,又發布《金融機構集聚發展若干政策》《鼓勵企業上市掛牌若干意見》《加快高新區總部經濟若干意見》《蘇州高新區瞪羚企業培育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等,并研究出臺全區“1+5”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醫療器械與生物醫藥、軍民融合、智能制造5個先導產業三年行動計劃,為全區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夯實政策基礎。
根據《瞪羚企業》發展目標,到2022年,高新區將力爭集聚全球具有影響力的瞪羚企業150家、瞪羚培育企業200家、上市企業累計超30家;并發揮瞪羚企業等的示范引領效應,帶動全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1000家。
100余家“大院大所”扎根 加速攀登價值鏈高端
最近,高新區企業天準科技透露,企業自主研發的高精度坐標測量儀已經達到全球頂尖水平,最高精度可以達到0.3微米,相當于頭發絲的二百分之一。
由此,中國成為繼德國、日本之后掌握同等高精度測量技術的第三個國家。該創新項目的突破,進一步為我國精密制造業提供工業自動化和智能化解決方案。
創新型企業的蓬勃發展,得益于高新區將大院大所作為重要創新策源地,大力打造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今年以來,南京大學蘇州創新研究院、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蘇州研究院、吉林大學蘇州創新研究院、伯明翰—東南大學蘇州聯合研究院等17個重大創新載體簽約落地,高新區累計集聚大院大所超過100家。
高新區引進科研院所,不是為了建“盆景”,從不“撿到籃里都是菜”,而是圍繞自身的產業鏈需求打造創新鏈。在這個思路下,高新區始終在問自己一個問題:大院大所落地,如何才能體現價值?“引進一個大院大所,就能培育起一個新興產業。”中科院蘇州地理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中科院院士周成虎介紹,5年前落地蘇州高新區后,中科院地理信息與文化科技產業基地以中科院為帶動,吸引10多家地理相關的研究載體和眾多產業轉化企業落戶。
如今,高新區內越聚越多的大院大所,正源源不斷釋放創新原動力。中科院地理所蘇州基地與華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地理時空云平臺。浙大蘇研院“超高速數碼噴印設備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人員規模96人,引進13個科研團隊,注冊4家企業,成立3個專業研究中心。截至7月,全區共引進孵化企業1007家,新增產學研合作項目238項,其中,產業化項目323家。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借助平臺建設吸引集聚了一大批優秀海內外創新創業人才,以人才引進、培育來引領高質量發展。目前,全區高層次人才達2.52萬人,引進領軍人才超900人次;2017年成功獲批國家級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人才服務水平也持續得到優化。同時,全區正力爭到2020年實現碩士以上高端人才超過3萬人,其中博士3000人,引進和培育各類領軍人才超過2000人。
下一步,高新區將進一步拓展與南京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英國伯明翰大學等國內外重點高校以及中科院系院所合作,充分發揮合作院校的專業特色和學科優勢,開展行業共性技術和應用性研究、科研成果轉移轉化、技術和人才交流等工作,力爭到2020年,新增30家重大創新載體(平臺)。
多項科技服務全國“第一”“唯一” 精準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
10月12日,在“蘇高新杯”第五屆“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全國賽系列活動中,多家創新型企業在中國青年創新創業板(江蘇)區域中心掛牌上線,進入一片開拓創新、大有可為的“藍海”。
中國青年創新創業板(江蘇)區域中心是高新區不斷促進創業與科技金融結合,打造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金融服務高地和中小微企業發展的一項科技服務創新舉措。
2017年8月,太湖金谷獲得團中央批復,正式成為官方許可機構,擔任青創板(江蘇)區域中心運營單位。2018年4月12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板(江蘇)區域中心正式落戶蘇州高新區。業務開展成立至今,中心累計服務100余家企業(項目),推動超50家企業(項目)成功掛牌青創板。
實際上,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建設,進一步落實國家、省、市關于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相關舉措,高新區最近還出臺了《蘇州高新區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實施方案》。方案要求,三年內,力爭在高新區基本建成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的科技服務體系,打造國內具有影響力的科技服務業發展示范區。
“突出開放包容,在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上求突破。”一直以來,蘇州高新區積極營造適宜創新的生態環境,憑借良好的人才扶持政策、完善的產業配套政策及金融支持政策等,積極構建完善的科技服務體系,扶持創新的幼苗茁壯成長,進而形成創新的森林。
對創新企業來說,創業孵化服務必不可少。目前,高新區共擁有省級以上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15家(其中國家級6家),在孵企業700余家;依托科研院所加速推進技術轉移轉化,技術合同交易額穩步上升;檢驗檢測服務方面,以東菱振動、中國賽寶(華東)實驗室等為代表,逐步向全產業鏈、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創新檢測技術集成延伸。預計到2020年,在研發設計服務、創業孵化服務和技術轉移服務方面的企業和人才以及服務收入均呈爆發式增長。
在科技金融服務方面,除了積極宣傳科技金融政策,把實惠帶給企業之外,高新區的金融服務在全省先行一步,以蘇高新創投為核心,搭建科技金融平臺、集聚科技金融機構、開展金融服務創新,科技金融生態基本形成。相繼建立了“高新區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太湖金谷”等平臺,實現與科技型、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無縫高效對接。先后獲批全國首家“創業投資示范基地”、全國唯一“保險與科技結合綜合創新試點地區”等稱號。
同時,高新區還聯合招商局集團共同打造“蘇州金融小鎮”,總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五山環繞,生態優美,成功入選江蘇省第一批科技服務業特色基地,入選蘇州市第一批特色小鎮、江蘇省第二批特色小鎮創建名單。據了解,目前蘇州金融小鎮已集聚類金融服務機構、基金投資機構440多家,集聚資本規模近800億元,集聚效應初步顯現,形成了各種金融業態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
高新區還打造了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也為進一步發掘基礎好的知識產權優勢企業,提高區域知識產權工作整體水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截至目前,集聚區入駐累計超過80家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知識產權服務鏈。同時,江蘇國際知識產權運營交易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務機構陸續成立或進駐,極大地滿足了進駐服務機構的各種需求。截至2018年6月底,高新區有效發明專利超過20件的企業達到53家,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的企業近800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105.55件,繼續保持全市第二,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倍。
近年來,高新區先后獲批“國家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單位”、全國首批“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示范區”“國家知識產權醫療器械專利導航產業發展實驗區”,入選全國首批科技服務業試點區域,一個較為完善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正在高新區逐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