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區:鼎力追趕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來源:未知 日期:2018-07-31 點擊:次
7月29日,《中國企業報》記者在國家級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合肥高新區”)采訪時了解到,今年7月7日,在保加利亞舉行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地方合作成果展”上,中國人工智能企業科大訊飛的翻譯機受到李克強總理和保加利亞總理鮑里索夫嘖嘖稱奇,該款翻譯機來自合肥高新區。
合肥高新區是1991年國務院首批設立的國家級高新區,先后獲批國家首批雙創示范基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等多項國家級榮譽;今年4月,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納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序列。目前,合肥高新區正積極承載中國三大科學中心之一的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區建設,在量子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產業、集成電路和大健康產業等優勢產業上集中發力,逐步形成從基礎理論研究、平臺支撐、技術研發到智能產品應用的完整產業鏈,唱響“中國聲谷量子中心”區域品牌。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創新產業產值連續三年保持20個百分點以上的增長,對工業增加值的貢獻率達到40%以上。其中,“中國聲谷”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集聚企業300余家;集成電路產業集聚聯發科技、群聯電子等企業100余家,助力合肥打造中國IC之都;生物醫藥產業形成生物藥、化學藥、現代中藥、醫療器械、精準醫療五大子產業集群,自主培育的華米科技成為全球最大智能可穿戴廠商和紐交所上市企業;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等領域實現技術的系統性關鍵突破,世界首條長距離量子通信“京滬干線”及“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合肥總控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構建了中國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
源頭創新優勢凸顯。全面承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重大戰略平臺,依托大科學裝置集群開展變革性技術研究。已形成了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類腦智能國家重點實驗室、合肥離子醫學中心、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合肥中心)等具有原始創新能力的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戰略性創新平臺,中科大高新園區、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廣州生命科學院干細胞中心、工信部賽寶電子技術實驗室、安徽軍民融合研究院等近20家研發和產業化協同創新平臺,為產業發展提供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產業鏈企業孵化、高端人才培養等服務。
創新要素加快集聚。園區市場主體已超過3萬家,園區自主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06家,上市公司21家,新三板掛牌企業50家,均約占全市一半。專利申請和授權總量連續3年全省第一,企業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6.9%,是全國水平的三倍。累計引進市級以上高層次人才450人,其中國家“千人計劃”29人,“萬人計劃”14人,海外留學人員和外國專家約3000人。全區擁有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等65家,建成眾創空間38家(國家級12家),在孵企業3200余家。
產城融合升級提檔。近五年累計完成基建投資151.21億元,全區綠化率達到56.24%,成為全國開發區綠化覆蓋率最高的園區之一。城市配套日益完善,謀劃建設了柏堰湖國際社區、“合肥國際人才城”、創新人才公寓等國際化公共服務設施。
合肥高新區一位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創新是引領發展第一動力。未來,合肥高新區將承載“參與全球競爭,引領未來發展”戰略使命,立足自主創新,集聚全球創新資源,鼎力追趕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打造集科技、產業、人文、山水于一體的現代科技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