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高新區:創新生態引領區域發展 傍大靠強加速產業集聚
來源:未知 日期:2018-01-18 點擊:次
2017年,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沿著既定的“2311”總體工作思路,紅島經濟區(高新區)不斷用可觸可摸的創新發展案例詮釋著產業的新變化:引進重點項目278個,總投資695億元;新開工億元項目29個,竣工20個;累計引進重點項目1185個,總投資3521億元。
筑巢引鳳——
打造創業創新熱土
“借助海爾的品牌影響力,我們獲得了其它孵化基地所無法提供的優勢資源,這也是我們企業在短時間內得以發展壯大,并且能夠在四板掛牌上市的一個重要原因。”海爾海創匯高新區孵化基地入駐企業青島多啦愛夢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這樣說道。2016年4月19日,海爾海創匯“創業+”孵化基地正式在青島高新區揭牌并投入運營,優秀的孵化基地經營經驗和常年打造的政府、企業、高校創業資源多方共享共贏生態圈,讓如今的孵化基地內“百花齊放”。
“2014年10月,公司剛成立時只有5個人,辦公場地也只有位于青島高新區工業技術研究院的一間辦公室。”回想當初,青島易科銳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柳華偉說。不過,在良好創業環境和青島高新區管委及相關事業部的支持下,柳華偉創業起步期的各項難題都一步步迎刃而解。現在的青島易科銳自動化已經迅速成長,與可口可樂、沈陽寶馬、寶鋼、煙臺富士康等知名企業展開業務合作,并獲得青島高新區“藍貝之星”稱號。說起這其中的成長,柳華偉最感謝的還是青島高新區。“高效”“智慧”“創新”“生態”“人文”是柳華偉在內的創業者們對青島高新區的共同認識。
盡心竭力為創業者服務,與創業者一同成長。正是這股對創業和創客的熱情,讓青島高新區變成一片創業的樂土。2017年6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設第二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青島高新區作為青島市唯一獲批區域,正式獲批建設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第二批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包括區域示范基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企業示范基地等三大類,青島高新區順利入圍區域示范基地。這是繼海爾海創匯去年獲批企業示范基地之后,我市獲批的第二個國家雙創示范基地,且已全部落戶青島高新區。
傍大靠強——
產業集聚效應顯現
2017年11月28日,青島高新區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約268億元的56個高端項目集中落戶青島高新區,銳嘉科移動智地(青島)項目、華為智慧云小鎮核心合作伙伴泰華智慧集團項目、畢勤集團亞太區研發中心暨中國總部項目等集中簽約落戶青島高新區。
去年,青島高新區全面實施“2311”總體工作思路,全力打造創新創業先導區和美麗青島示范區,圍繞“三大戰略”,推進“十大工程”,每年重點推動“百個重點項目”,堅持“靶向招商”“全員招商”“一站式服務”,為企業搭建了快速健康成長的平臺。
據了解,青島高新區2017年新引進重點產業和創新創業項目278個,總投資695億元;新開工過億元項目29個,竣工20個。累計引進重點產業項目1185個,總投資3521億元。其中,簽約引進總投資200億元的聯東生命健康產業國際小鎮、總投資70億元的騰訊雙創小鎮、總投資22億元的中國數碼港總部基地,以及中興網信青島科技產業園、海克斯康產業園、美空網總部、軟控股份有限公司總部、全球石墨烯產業戰略研究院等龍頭項目,山大中美科技創新產業園等項目完成土地招牌掛,青島紅島匯科技金融中心、中鐵建青島區域總部集群基地等項目開工,中國移動山東數據中心、齊都醫藥一期等項目竣工,華為青島總部、全市首個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百度(青島)智創基地等項目正式啟用,承辦青島市第17屆“藍洽會”,新引進豬八戒網、網信數據中心等項目50余個,行業龍頭企業的紛紛入駐,讓青島高新區的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凸顯。
全域統籌——
加速建設美麗青島示范區
閃亮的成績單不光有產業繁榮,更有不斷完善的生態環境。
走在青島高新區中央智力島路水系,潔凈的河水,潔凈的沿岸環境,極具創意的河岸景觀,三者相互協作構建出一副優美圖畫。
“我是2016年搬來高新區居住的,和我以前的居住環境相比,這里真的是太漂亮了,選擇到高新區來工作居住可能是我做過的最正確的決定了。”青島高新區居民趙先生告訴記者。目前,青島高新區擁有祥茂河等五大水系和占地4500畝的三大濕地景觀,全球第二、亞洲首個伊甸園項目落戶建設,紅島岸線生態修復納入國家灣區生態治理范圍,加快紅島北界河生態治理,省內首個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投入運營,34.5公里環灣綠道全線貫通,水系園林景觀榮膺“亞洲都市景觀獎”,發布了山東首個區域生態指標體系,先后獲批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園區、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高新區堅持全域統籌、科學規劃、有序開發,合理布局生態生產生活空間。接下來,青島高新區扎實推進國家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和低碳工業園區建設,全力打造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級衛生城市、國家級文明城市,力爭獲批國際人居環境示范獎、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等一批榮譽。將力爭到2020年,使城市功能形態不斷完善,科技人文優勢持續彰顯,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生態美、生產美、生活美的美麗青島示范區框架初步建成。
創新驅動——
高新科技助推產業提升
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緊緊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高新區在推進產業發展過程中,緊緊抓住高新科技創新的助推力量。尤其是“千人計劃”專家和大院大所的扎堆入住,為青島高新區的產業提升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2016年4月,青島與濟南、淄博、濰坊、煙臺、威海6個國家高新區獲國務院正式批復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完善和發展離不開科研機構的智力支持,在此背景下,青島高新區的中科青島研發城迅速崛起。這個占地約260畝、總建筑面積約50余萬平方米、總投資約30億元人民幣的中科城,不僅擁有研發基地、孵化器基地,還配備有人才公寓及商品住宅、會議商服綜合體等。依托青島高新區搭建起的日益完備的創新體系,中科系頂級研發成果在這里成功轉化,成功突破轉化“瓶頸”,實現了頂級研發成果的快速產業化。
最早來到青島高新區的光電院,4年間已在激光照明、北斗導航、水質檢測、三維場景重建、虛擬立體成像等技術領域孵化出了10個產業化公司,搭建工程中心、技術轉移機構、聯合實驗室各類科技創新平臺18個。僅北斗導航領域,作為青島市北斗導航產業聯盟、創新聯盟的理事長單位,光電院推動了整個產業在青島的快速躍升。
目前,青島高新區已集聚了包括青島市光電工程技術研究院、青島工業軟件研究所、中科院聲學所青島研發基地、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長光青島應急技術裝備研發及產業化基地等5大中科院的院所。據不完全統計,青島高新區中科系科研院所共集聚高端科研人員243人,其中國家千人計劃專家6人,累計申請發明專利179項,搭建各類科技創新平臺30個,先后參與各級各類科研課題196項,引進、設立產業化公司33家,與青島市企事業單位開展技術合作139項,直接創造產值7219.81萬元。這些中科系“頂級研發”的成功轉化,直接驅動了北斗導航、工業互聯網、智能交通、智慧物流等多個高端產業,在青島加速崛起。
產城融合——
品質新城活力迸發
“這個體育場館,每15天就會變一個樣。”青島市民健身中心工程部工程師李彬描述青島市民健身中心場館建設進度。作為2018年山東省第24屆運動會的主會場,青島市民健身中心目前已進入工程建設的收尾階段。
除市民健身中心外,2017年各項市級重點項目加速推進。青島中學已正式開學,市科技館、殘疾人康復中心、紅島會展中心主體封頂,眼科醫院進行主體施工。紅島高鐵時代廣場等綜合配套項目簽約落戶,首條商業街投入運營,魯商廣場開工建設,紅島經濟區被納入全市七大市級商業中心之一。以“九整治”“三規范”“一提升”為主題,青島高新區深入開展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清運垃圾15萬方,拆除違建28萬平方米,整治閑置地塊65處,使得城區市容市貌明顯提升。
青島高新區堅持精英規劃,實施“多規合一”,合理布局生態生產生活空間。穩步推進村莊改造,抓好政策、資金、拆遷、技術四條主線。按照時間節點,加快推進市級重點公共服務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公共交通、供水供電、燃氣熱力等規劃建設。一個宜業宜居的紅島新城已嶄露頭角。
改革創新——
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從2016年開始,青島高新區啟動了新一輪改革,管委會大樓里,掛了多年的“委辦局”的牌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新成立的十大“事業部”。堅持問題導向、突出精準發力。青島高新區創新產業推進機制,堅持“專門、專人、專注、專業”原則,調整成立軟件、信息技術等10個主導產業事業部和產業載體辦等5個辦公室,建立起扁平化決策、開放式運行的工作機制。“事業部制”減少了管理層級,政府職能從過去的“簽字蓋章”變成了現在的“專業服務”,原來多是企業有事找“委辦局”,現在多是“事業部”天天圍著企業轉。
同時,內部機構設置也得到優化,新調整成立經濟發展與促進局、行政審批局、綜合執法局、人才服務和教育體育發展局、東片區社區服務中心等5個部門,實現行政效能提升和城市管理、人才服務的精準化。
青島高新區還在青島率先實施企業注冊“一口受理、五證一章”改革,企業設立時間壓縮至3天以內。在青島推行首個區市級國地稅一體化聯合辦稅服務,探索實行建筑工程項目竣工聯合驗收新模式,竣工驗收時間壓縮至30天以內。深化“互聯網+行政審批”,行政微審批服務平臺上線運行,在全省首家推行企業注冊登記全程電子化。
不斷創新的工作機制,不斷優化的創業環境,讓高新區受到企業和投資者的青睞。與華為共建智慧云小鎮,與騰訊共建雙創小鎮,還有中國數碼港總部基地和聯東生命健康產業國際小鎮……這些幾十億元上百億元的項目正在彰顯強大的產業龍頭作用,迸發出協同發展的“乘法效應”,助力青島高新區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實現跨越發展。
展望2018——
雙創升級持續“走在前列”
2018年是青島高新區北部主園區開工建設10周年。這一片鹽堿灘涂經過蛻變升級,用令人驚訝的發展模式和速度,成為半島乃至全國高端產業集聚、創客創新創業的熱土。
回顧青島高新區的發展歷程,是一個艱苦創業的歷程,也是一代青島高新人逐夢的過程。青島高新區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1992年11月,國務院批準成立;2006年6月,國務院批準擴大膠州灣北部園區;2015年2月藍色硅谷核心區、海洋科技創新及成果孵化帶和青島(膠南)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納入青島高新區范圍。目前青島高新區已經形成了一區多園的發展格局,園區面積實現由9.8平方公里到如今總開發面積327.756平方公里的跨越,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超全市平均水平,一個越大越強的高新技術產業新區強勢崛起。
北部主園區開工建設十年來,青島高新區充分發揮園區的承載和引領功能,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引資引智步伐,增強自主創新和技術孵化能力,這里已經成為國內外企業投資興業的熱土,變成了水系縈繞、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美麗生態城區。在凸顯海洋科技及產業發展特色,引領創新創業風向,增強區域輻射帶動作用方面成績斐然。
圍繞青島市建設宜居幸福創新型國際城市的新要求,青島高新區緊扣品質、活力城區的定位,全面加快實施全域統籌、創新驅動及產業培育三大戰略,各項工作不斷積極推進。一方面加快高端聚集,融合國家“一帶一路”“創新驅動”“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戰略目標,突出國家雙創示范區先行先試,重點發展六大主導產業;另一方面,突出主導產業,大力發展機器人和3D打印等主導產業,培育智慧、產業“雙輪”驅動力。同時,不忘突出協作創新,積極引進跨界融合項目,重點打造國家新一代信息產業示范基地、紅島生命健康產業示范基地和石墨烯國際創新中心“三大載體”。
如今,青島高新區已經躍升為國家先進高新區第一陣列,必須以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未來,風華正茂的青島高新區將繼續扛起創新創業先導區、美麗青島示范區的大旗,不斷集聚動力,不斷創新創造,堅持科學謀劃、高點定位的決策原則,突出“高、新”特色,貫徹落實青島高新區“2311”總體工作思路,以嶄新的面貌向未來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