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高新區新聞 >

內蒙古:解好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時代“方程”

來源:未知 日期:2017-10-31 點擊:

  2017年10月18日,秋天里的北京暖意激蕩。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開幕會上所作報告中關于創新的內容,讓我們再次看到了一個擁有綿長歷史的大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巨大決心。
  
  站在新起點,如何解好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方程”?地處祖國北疆的內蒙古,科技人一遍遍做著深入思考。
  
  抬眸回望,過去的五年,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到系統能力的提升,內蒙古科技改革與創新發展波瀾壯闊,一批批實用技術成果落地生根,一批批關鍵技術攻關項目解決產業技術瓶頸,有力地推動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轉型升級
  
  面向未來,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應運而生,科技創新引領內蒙古向現代化奔跑的加速度,許壯美草原一個更好的明天。
  
  壯歌逐夢,頂層設計孕育走進前列時代傳奇
  
  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
  
  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源于對國內外大勢和國家長遠發展的深刻洞察。當前,世情、國情正在發生歷史性的深刻變化。從國際形勢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孕育興起,各國之間的創新競爭日趨激烈。從國內現狀看,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驅動的傳統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相對而言,連續多年,內蒙古在發展的“高速路”上奔跑。創造奇跡,也伴生問題:主導產業結構單一、鏈條不長,總體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夠高……
  
  形勢,催生思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提出了科技創新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與共和國休戚與共。自治區黨委、政府明確提出,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為建設現代化內蒙古、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提供強大動力。
  
  思路,決定出路。內蒙古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創新發展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特色,大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抓戰略,強化頂層設計;抓改革,理順體制機制;抓統籌,提升創新能力;抓項目,引領產業升級;抓企業,培育創新主體;抓合作,推進協同創新”,內蒙古以“六個著力點”為主攻方向,奏響科技創新最強音。
  
  弈棋落子,首重布局。
  
  2015年,自治區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創新改革頂層設計和重點部署,先后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意見》和《內蒙古自治區創新驅動發展規劃(2013—2020年)》,對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做出設計和部署,以前瞻性思維確立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舉措和重點任務。
  
  2016年,印發《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實施方案》,提出建成創新型內蒙古和科技創新強區的奮斗目標,進一步明確未來30年科技創新發展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
  
  圍繞“六大基地”“兩個屏障”和“七業同興”建設需求,持續開展了稀土、有色金屬、現代裝備制造、煤化工、現代種植業、現代畜牧業、大宗工業固廢利用等重點產業技術路線圖研究與設計,標志著自治區在產業技術創新發展頂層設計方面邁出了關鍵步伐。
  
  與此同時,修訂的《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條例》新鮮出爐,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法律保障成為政策導向的新亮點。
  
  研究制定激勵政策,《自治區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改革若干意見》《自治區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八項措施》《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方案》《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實施細則》,進一步激發了廣大科技人員的創新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
  
  內蒙古一系列引領科技創新的重磅規劃和方案密集出臺,清晰定位科技創新供給的新坐標。以戰略思維謀全局,以系統思維聚合力,以創新思維增活力,科技創新的風潮在草原大地上激揚。
  
  改革提速,匯聚優勢拉動創新驅動強大引擎
  
  “現在自治區的科技計劃項目少了、精了、要求高了。”打開2017年內蒙古科技計劃項目儲備庫網頁的窗口,內蒙古科技廳發展計劃處處長劉爽介紹。
  
  項目由多變少、由粗變精的背后,蘊藏著內蒙古對科技計劃項目形成機制實施創新的強大推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以創新科技計劃項目形成機制為抓手,率先對科技管理體制機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出臺《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儲備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內蒙古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結合技術路線圖結果,廣泛征集科技項目并進行適用性和先進性分析,有針對性地建設自治區科技項目儲備庫,從源頭上切實解決了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和研發效率不高的頑疾,這一項開創性的工作,得到了科技部的充分肯定,并作為培訓的典型案例。
  
  “過去,科技項目飄在天上,不接地氣,也不公開、透明,我們這樣的企業很難獲得支持。改革后,只有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項目才可以入庫,得到支持,更加公平、公正、公開和透明。”托克托縣宏昌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賈文斌滿心喜悅地說。
  
  擂響創新驅動的改革之鼓,需要直擊難點、痛點和堵點——
  
  圍繞自治區創新驅動發展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一批破除科技管理體制機制藩籬的相關改革措施連續出臺: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加強科技項目和資金管理的意見》的出臺,重構科技計劃布局,確定六大主體計劃,解決了科技計劃分散、聚集不夠的問題。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大型科研儀器及科研基礎設施開放共享的若干意見》發布實施,讓沉睡多年的科研儀器“轉”起來 。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意見》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眾創空間的實施意見》兩個文件出臺,讓各類科技創新新業態、新產業、新主體涌現出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更加濃厚。
  
  設立內蒙古科技協同創新基金,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截至目前,資金規模達8.08億元,通過項目撬動盟市地方財政、銀行、基金、民間投資等機構資金投入5.65億元,杠桿放大2.44倍。
  
  ……
  
  科技體制改革主體架構基本建立,企業創新政策、計劃經費管理、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分配制度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內蒙古多項改革均走在了兄弟省市前列。
  
  破梗阻、解難題,改革釋放出的新動能和新活力不斷迸發涌流。
  
  來自自治區科技廳的資料顯示,內蒙古已初步形成具有內蒙古特色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2016年,內蒙古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達到147.51億元,較2012年增長45.4%,年均增長9.8%;全區三種專利申請量首次突破1萬件大關,達到10672件,比2012年增長1.26倍,年均增長22.5%;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49件,比2011年增長3倍多;萬人國內科技論文數量達到2.18篇,較“十二五”初期增長了55%;技術合同交易總額達到144.19億元,是2011年的近兩倍。創新基礎條件顯著改善,自主創新領域不斷拓寬,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2015年,內蒙古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2%,較2011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全區高新技術產業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11%,躍居西部十二省區第1位。
  
  統籌資源,“三位一體”全面構建創新升級版
  
  “以前我們跟高校院所合作,就是單點聯系、短平快解決具體問題,常常要求著人家干。有了研究院和工程中心之后,很多院校主動找上門來尋求合作。”變化,在金宇保靈研究院副院長、國家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國英看來是如此明顯,“有了政府的支持,咱們老板投資也更加大膽,這幾年我們科研投入每年增長5%—10%。”
  
  劉國英看到的變化,是內蒙古“三位一體”統籌資源、破解發展瓶頸的典型案例之一。
  
  審時度勢方能成竹在胸。
  
  科技進步貢獻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3.3個百分點;R&D/GDP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3;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5……地處北部邊陲,經濟相對落后,區域創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內蒙古的痛。
  
  這是化解難題的智慧。
  
  就創新能力而言,內蒙古要補的很多,科技系統從哪里著手?內蒙古通過反復調研、討論,形成共識:作為欠發達地區,只有統籌全球資源,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大政既定,三軍疾進。
  
  內蒙古按照項目、人才、平臺一體化建設原則,從項目安排、資金投入、平臺建設、成果收益分享以及各類獎勵政策方面進行統籌,改變人才結構,提升區域創新力。
  
  積極推進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累計投入補助資金1億多元。新增3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實現了自治區零的突破。截至目前,自治區擁有1家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2家國家企業重點實驗室,2家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2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研發中心總數分別達153家、159家、278家。全區共擁有各類創新平臺載體共874家,80%以上為5年內建設。
  
  開創性地組建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以及北大、浙大、上海交大等新型研發機構47個,自治區財政投入8.42億,帶動盟市企業投入超過20億,目前這些研發機構正在引領重點產業向中高端發展。其中,中科院稀土研發中心稀土新技術有了重大突破,內蒙古稀土產業有望發展到以中高端為主,產值發展到3000億元以上。
  
  新增2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數達3家;新增5家國家農業園區,總數達7家;新增3家國家特色產業化基地,總數達9家;新增5個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總數為7個;建設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新增6家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總數達10家。支持呼和浩特市爭取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獲得7.2億元資金支持。目前全區共建設自治區高新區9個、高新技術特色工業產業化基地43個、可持續發展實驗區20個、新型研究機構47家、院士工作站113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24個。這些載體在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引進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眾創空間的實施意見》,組建內蒙古眾創空間聯盟和星創聯盟,建立眾創空間信息服務共享平臺。目前,認定眾創空間試點139家,其中35家被科技部列為國家眾創空間。認定“星創天地”142家,其中21家納入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管理和服務體系。
  
  創新布局,廣納英才的人才強區戰略也漸次鋪開。這5年,內蒙古創新人才發展機制,營造引進、使用和培育人才的“碧水藍天”。其中,累計培養、支持創新團隊191個、引進培養“草原英才”730人。共有11人、4個創新團隊、1個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13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13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借助各類平臺,柔性引進兩院院士和外藉院士127人,院士專家團隊850余人……人才結構的進一步優化,讓內蒙古感受到了科技的強勁推力:2015年,內蒙古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2%,較5年前提升了10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名列西部省市區第一。
  
  強化導向,項目實施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鄂爾多斯市大路工業園區的大唐粉煤灰濕法工藝提取氧化鋁項目現場,全新生產線的技術攻關和論證已經完成,中試階段也剛剛結束。大唐托電,這個全世界最大的火電廠多年來產生的幾十億噸廢棄粉煤灰,很快會在這條生產線上變為氧化鋁制品。這一計劃項目的落地,將粉煤灰中氧化鋁的提取率提高到了85%,將改變我國貧鋁的產業格局。
  
  鄂爾多斯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張仲平回憶:“過去通過傳統工藝從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鋁,成本高、提取率低,企業幾乎不盈利。新的濕法工藝項目立項之初也非常艱難,企業出于成本和利益的核算,計劃曾經險些被迫中止。但是在關鍵時刻,自治區科技廳的支持把瀕臨停滯的項目激活了,事實證明科技管理部門的這種支持是科學的、有前瞻性的。”
  
  翻開2017年內蒙古的科技計劃申報指南可以看到,科研項目的指向,幾乎全部是內蒙古優勢和特色產業中存在的關鍵技術問題。
  
  這5年,內蒙古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轉型升級,重點在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農牧業、生態修復等領域實施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工程,合力解決企業的技術瓶頸。累計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328項,投入經費6.75億元,一大批重大技術成果決勝大市場:“大型汽輪發電機組次同步諧振/振蕩的控制與保護技術、裝備及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新型反恐防暴車輛填補了國內空白;誕生了世界首例轉乳糖分解酶基因奶牛……
  
  在抓項目引領產業升級的主攻方向中,深入推進實用先進技術成果轉化工程也被推向前臺。
  
  著眼于產業技術需求和區域經濟發展,內蒙古將成果推廣、專利轉化確定為科技計劃的重點支持方向,轉移轉化了一批科技成果,為推動自治區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起到積極作用。統計顯示,2015年度自治區科技進步獎獲獎成果累計創造產值77.8億元、新增利稅37.8億元、創收外匯673.5萬美元、節約資金226.8億元。其中,由內蒙古中科合成油公司自主研發的高溫漿態床煤基合成油技術已在鄂爾多斯建設2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產業化項目,是由民營企業承擔的百萬噸級煤間接制油項目,該技術成果已向全國推廣應用,建成國內最大的神華寧煤4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產業化示范項目。
  
  出臺《內蒙古自治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八項舉措》,直面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問題。建設科技大數據和科技成果交易轉化平臺,使科技成果直接面向市場,打通信息不對稱梗阻;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創新成果交易后補助模式,推動企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構建更加符合市場規律的科技成果轉化分配機制,激勵廣大科技人員投身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強化以成果轉化為核心的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各類平臺、載體成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孵化、示范、推廣平臺,全方位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走在兄弟省市的前列……
  
  內蒙古以抓項目引領產業升級的步履鏗鏘有力,老產業有了新絕活,“高、精、尖”色彩漸濃。
  
  強化主體,產學研聯合驅動經濟發展新動能
  
  “看,一點沉淀也沒有!”9月末,包頭市郊一棟車間里,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主任池建義搖晃著一瓶乳白色的氧化鈰懸濁液。這種完美均勻的稀土拋光劑,可磨出無比光滑的金屬鏡面,裝在軍用飛機上。
  
  十幾種創新產品,距離上市只有一步之遙——無毒無害的稀土染料、綠色無污染材料上鍍的稀土永磁體、溫室用的稀土光源……稀土資源世界第一的包頭,過去只能賣礦賺點小錢;兩年半前,內蒙古成立的新型研發機構“中國科學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已成為國內重要的稀土科技成果轉化機構,為包頭稀土產業開辟出一條金光大道。
  
  目前,內蒙古像“中國科學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一樣的新型研發機構數量已達47家。同時,累計組建24個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這些機構猶如一劑強力催化劑,對接科技和市場,催化地方經濟與企業主體的“化學反應”,為創新驅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
  
  從技術到成果,再從成果到產品,科技創新轉化成經濟效益這條長長的路,需要成熟的創新生態環境才能充分孕育。
  
  5年來,內蒙古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行動,推動項目、人才、平臺、技術、金融等創新資源要素向企業集聚,形成政府財政科技投入經費主要投向企業,科技創新平臺主要建在企業,高層次人才主要引向企業,全社會研發投入主要由企業完成,科技獎勵主要由企業獲得的創新創業熱土,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協同推進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基本形成。
  
  設立科技協同創新基金,規模達到8.08億元,解決初創期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
  
  設立風險補償資金,與金融機構協商合作,推動建立知識產權質押風險補償機制。
  
  大力度落實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等支持政策……
  
  一系列新政良策,將“聚力創新”的浪潮愈推愈高,激發企業釋放創新創業活力,眾多企業正形成創新梯隊,雁陣式地迎著產業“風口”起舞飛翔。
  
  如今,在內蒙古廣袤的大地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翻番,達到352家,2017年年底預計將達到500家。
  
  高新技術企業也正由內而外釋放著強大能量——
  
  看前沿,戰略高新技術攻關加速突破:內蒙古一機集團成功研發出大功率AT變速器,填補了我國現代交通技術領域的空白,打破了該技術和產品長期被國外企業所壟斷的局面,徹底解決了我國汽車行業重型卡車和高端商用車大功率自動變速器產業化自主研發的技術瓶頸……
  
  望市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點不斷形成:浙江大學包頭工業技術研究院建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年產7萬噸彩色鋼板生產線,其印花工藝可媲美紡織品印花工藝,產品用于建筑內外飾裝修材料,成本較傳統建材降低1/3,省工省時,投產后產品價格較傳統鋼板提升2倍以上,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觀升級,科技支撐產業升級的成效持續強化:北重集團在國內研發生產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耐高溫鈦合金棒材及真空熔煉結晶器用大口徑厚壁無縫紫銅管,其生產的各種規格厚壁無縫管材、棒材成功為我國核電、超超臨界火電和航空航天工程配套;內蒙古北方重型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承擔的“NTE260電動輪礦用自卸車的研究與開發”項目突破了以前整套系統進口的局面,產品占據國內75%以上市場份額,遠銷非洲,成為國際一流科技水平“代名詞”……
  
  區域創新,科技合作積極融入全球大網絡
  
  6月28日,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巴彥鎮萬鑫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栓柱坐在中國(內蒙古)·以色列科技合作與技術轉移大會的嘉賓席,認真聆聽以色列農業設施企業的介紹和項目推介。他想從中找出水肥一體化技術和智慧農業技術。
  
  在由自治區科技廳和以色列大使館共同主辦的此次大會上,同他一樣,不少來自農牧區的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提出了技術需求。以色列15家企業向內蒙古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推介了節水灌溉、溫室種植、污水處理與監測等先進技術,內蒙古79家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提出了科技合作研發需求,并一對一進行了對接。
  
  5年來,內蒙古緊緊抓住“一帶一路”發展機遇,以大科技、大開放、大合作為創新發展思路,不斷拓展合作領域,深化合作內容。
  
  區域科技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內容更加具體、務實——
  
  京蒙、粵蒙、魯蒙科技合作從單純產學研合作,向“產學研+產供銷”一體化合作轉變。京蒙科技合作現代農業技術轉移平臺已經啟動運行。京蒙聯合共建的首都科技條件平臺京蒙合作站,建設了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市等6個示范工作站,發展加盟單位31家,對外開放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工程中心9個,每年挖掘分析檢測、聯合研發、技術轉移等各類創新需求100余項,為解決區域、產業領域的科技創新問題提供服務。
  
  與大院大所合作支撐和帶動了產業發展——
  
  重點強化與中科院、工程院、清華大學等大院大所的合作,組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聯合攻關、重大工程科技戰略咨詢等活動。五年來,建院士專家工作站113家,協議引進院士127名,入站院士專家團隊850余人,聯合開展攻關項目207項,支撐和帶動了產業發展。其中,北方重工集團建設的特種材料院士專家工作站采用重型擠壓技術,成功試制出高規格的不銹鋼厚壁無縫管材,實現了這一材料的國產化。內蒙古自治區呼吸疾病院士專家工作站建立了“內蒙古呼吸疾病生物資源標本庫”,為我國蒙古族人群和北方漢族人群呼吸疾病個體化診治提供豐富的病例儲備。
  
  國際科技合作穩步推進——
  
  推動建設了中蒙技術轉移中心平臺和中蒙知識產權專利技術轉移轉化平臺,中蒙生物高分子應用研究聯合實驗室啟動運行。新增3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基地總數達8家,這些基地與美國、俄羅斯、英國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業開展合作與交流,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引進了一批國外高層次人才。金宇、伊利等企業在歐美發達地區建立研發基地,部分技術已達國際領先水平。
  
  技術成果展示交易成果豐碩——
  
  中蒙技術轉移暨創新合作大會、中國(內蒙古)·以色列科技合作與技術轉移大會、中國(滿洲里)北方國際科技博覽會、中國(赤峰)北方農業科技成果博覽會、中國新絲綢之路·錫林郭勒草原畜牧業創新品牌展示交易會,以及京蒙、蒙粵、蒙魯專項科技合作與技術轉移對接會等合作活動展示、交易并轉移轉化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僅2016年,三大展會展示科技成果6000余項,意向成交金額達48億元。
  
  如今,在內蒙古,科技合作形態發生著歷史性轉變,實現從零散合作向統籌集成的轉變;從跟蹤型合作發展為互補型合作再到牽頭組織型合作。一個多主體參與、多渠道推進、多形式促進的科技創新合作體系正在形成。
  
  無愧時代,面向未來的戰略部署穩步推進
  
  特殊時刻,意味著特殊的使命擔當。
  
  走進新時代,新一輪科技創新號角聲聲,鼙鼓陣陣,內蒙古創新驅動發展深入破題的路徑需要呼之而出。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后動。
  
  這是來自審時度勢的判斷:未來5年是自治區主動適應、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的關鍵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科技事業將面臨著歷史上最大的發展機遇期。
  
  在前瞻設計中把握走向,在運籌推進中彰顯擔當。
  
  內蒙古未來5年科技事業發展的目標赫然醒目:基本建成創新型內蒙古,高新技術產業取得集群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初具規模,若干領域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技術體系。建成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本土自主創新型企業、特色產業研發機構、開放型實驗室、研究型大學、公益科研機構和現代化科普場館,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比例顯著提高,公民科學素質進入全國中等靠前先進水平,初步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格局。
  
  這是奮起直追、力爭超越的決心和魄力——
  
  未來5年,全區綜合科技實力進入全國中等水平。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2%,綜合科技實力在全國的排位進入前20位。
  
  全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1500家,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超過1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40%;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0%以上;科技服務業快速發展,科技服務業產值超過2000億元。
  
  高新技術領域、農牧業主體技術領域以及面向自治區重大戰略需求的基礎科學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集群突破;工業整體技術水平進入全國中等靠前位置,農牧業主體技術達到全國領先水平,生態、資源與環境科技水平保持全國先進,社會信息化水平達到全國先進,流通、交通、金融等服務業技術應用達到全國中等以上水平……
  
  從這決心和魄力中,傳遞出更多的內涵和更重的分量——
  
  內蒙古正在向著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的創業和創新蓄勢。
  
  牢記使命,再謀跨越的創新腳步行穩致遠
  
  “伴隨內蒙古科技實力的提升,科技創新一方面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會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如何選擇確定未來發展方向,將面臨更大的難度。進入新階段、面對新使命、實現新目標,科技界的‘奮發有為’也需要注入時代新內涵。”10月18日,觀看完黨的十九大開幕會后,自治區科技管理部門達成共識。
  
  創新不是喊口號,需要披荊斬棘的勇氣,破釜沉舟的決心,扎實落地的措施。
  
  如何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自治區科技管理部門給出這樣的戰略謀劃——
  
  緊扣自治區“六大基地”“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兩個屏障”建設和科技惠民等方面的技術瓶頸,重點實施實用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重點領域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科技創新人才平臺載體建設“三大工程”,按照項目、人才、平臺一體化建設原則,實現科研項目、資金投入、平臺建設、成果收益分享以及各類獎勵政策方面統籌安排。
  
  構建生態文明建設創新示范體系。依托內蒙古,聯合北方其他省、自治區建設國家荒漠化防治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形成面向市場的荒漠化防治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打造我國北方荒漠化防治科技示范帶。推進包頭國家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區建設,形成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典型模式。在呼倫貝爾、科爾沁、渾善達克、庫布其、烏蘭布和等典型生態類型區,建設8個左右生態產業創新示范區。
  
  積極培育創新主體。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方案,建立現代科研院所管理機制;加強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研究支持力度,提高高等院校科研創新能力;開展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實施新一輪企業技術創新工程;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行動,實現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翻番。健全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培育發展科技服務業。落實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引進培養各類創新人才。發展各具特色的眾創空間和星創天地,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科技協同創新基金與金融機構的聯系互動,建立科技金融助推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長效機制。
  
  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貫徹落實國家和自治區關于財政科技項目經費管理改革政策意見,深入推進科技經費“放管服”改革,轉變科技經費監管方式,在事中、事后監督檢查的基礎上,強化事前咨詢服務,開展事前培訓和經費使用糾偏和引導,從根源上幫助科研人員和項目承擔單位規范使用科技經費,提高科技經費使用效益。建立完善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加快建立完善以財政科技投入為引導、以企業投入為主體、以銀行信貸和風險投資等金融資本為支撐、以民間投資為補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科技投入體系,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有力保障。
  
  構筑科技開放合作新格局。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科技合作。集成并充分利用國內科技資源,全面深化對內科技開放與區域科技合作,切實提高合作實效。建立健全軍民融合的創新體系,完善軍民融合科技項目實施機制。
  
  加快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建立呼包鄂協同發展機制,建成呼包鄂自主創新示范區,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開展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完善知識產權政策法規體系;加強科研條件建設,建立完善科技基礎條件資源開放共享機制,提升區域創新能力。
  
  回望昨天,一路風雨兼程。未來征途,還需夙興夜寐。
  
  我們相信,從呼倫貝爾草原到巴丹吉林大漠,發揮創新驅動發展的乘數效應,將匯聚起加快建設創新型內蒙古的澎湃春潮,演繹“走進前列”的時代傳奇。


 

主頁 > 新聞中心 > 高新區新聞 >

內蒙古:解好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時代“方程”

2017-10-31 來源:未知 點擊:

  2017年10月18日,秋天里的北京暖意激蕩。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開幕會上所作報告中關于創新的內容,讓我們再次看到了一個擁有綿長歷史的大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巨大決心。
  
  站在新起點,如何解好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方程”?地處祖國北疆的內蒙古,科技人一遍遍做著深入思考。
  
  抬眸回望,過去的五年,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到系統能力的提升,內蒙古科技改革與創新發展波瀾壯闊,一批批實用技術成果落地生根,一批批關鍵技術攻關項目解決產業技術瓶頸,有力地推動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轉型升級
  
  面向未來,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應運而生,科技創新引領內蒙古向現代化奔跑的加速度,許壯美草原一個更好的明天。
  
  壯歌逐夢,頂層設計孕育走進前列時代傳奇
  
  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
  
  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源于對國內外大勢和國家長遠發展的深刻洞察。當前,世情、國情正在發生歷史性的深刻變化。從國際形勢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孕育興起,各國之間的創新競爭日趨激烈。從國內現狀看,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驅動的傳統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相對而言,連續多年,內蒙古在發展的“高速路”上奔跑。創造奇跡,也伴生問題:主導產業結構單一、鏈條不長,總體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夠高……
  
  形勢,催生思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提出了科技創新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與共和國休戚與共。自治區黨委、政府明確提出,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為建設現代化內蒙古、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提供強大動力。
  
  思路,決定出路。內蒙古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創新發展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特色,大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抓戰略,強化頂層設計;抓改革,理順體制機制;抓統籌,提升創新能力;抓項目,引領產業升級;抓企業,培育創新主體;抓合作,推進協同創新”,內蒙古以“六個著力點”為主攻方向,奏響科技創新最強音。
  
  弈棋落子,首重布局。
  
  2015年,自治區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創新改革頂層設計和重點部署,先后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意見》和《內蒙古自治區創新驅動發展規劃(2013—2020年)》,對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做出設計和部署,以前瞻性思維確立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舉措和重點任務。
  
  2016年,印發《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實施方案》,提出建成創新型內蒙古和科技創新強區的奮斗目標,進一步明確未來30年科技創新發展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
  
  圍繞“六大基地”“兩個屏障”和“七業同興”建設需求,持續開展了稀土、有色金屬、現代裝備制造、煤化工、現代種植業、現代畜牧業、大宗工業固廢利用等重點產業技術路線圖研究與設計,標志著自治區在產業技術創新發展頂層設計方面邁出了關鍵步伐。
  
  與此同時,修訂的《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條例》新鮮出爐,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法律保障成為政策導向的新亮點。
  
  研究制定激勵政策,《自治區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改革若干意見》《自治區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八項措施》《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方案》《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實施細則》,進一步激發了廣大科技人員的創新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
  
  內蒙古一系列引領科技創新的重磅規劃和方案密集出臺,清晰定位科技創新供給的新坐標。以戰略思維謀全局,以系統思維聚合力,以創新思維增活力,科技創新的風潮在草原大地上激揚。
  
  改革提速,匯聚優勢拉動創新驅動強大引擎
  
  “現在自治區的科技計劃項目少了、精了、要求高了。”打開2017年內蒙古科技計劃項目儲備庫網頁的窗口,內蒙古科技廳發展計劃處處長劉爽介紹。
  
  項目由多變少、由粗變精的背后,蘊藏著內蒙古對科技計劃項目形成機制實施創新的強大推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以創新科技計劃項目形成機制為抓手,率先對科技管理體制機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出臺《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儲備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內蒙古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結合技術路線圖結果,廣泛征集科技項目并進行適用性和先進性分析,有針對性地建設自治區科技項目儲備庫,從源頭上切實解決了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和研發效率不高的頑疾,這一項開創性的工作,得到了科技部的充分肯定,并作為培訓的典型案例。
  
  “過去,科技項目飄在天上,不接地氣,也不公開、透明,我們這樣的企業很難獲得支持。改革后,只有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項目才可以入庫,得到支持,更加公平、公正、公開和透明。”托克托縣宏昌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賈文斌滿心喜悅地說。
  
  擂響創新驅動的改革之鼓,需要直擊難點、痛點和堵點——
  
  圍繞自治區創新驅動發展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一批破除科技管理體制機制藩籬的相關改革措施連續出臺: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加強科技項目和資金管理的意見》的出臺,重構科技計劃布局,確定六大主體計劃,解決了科技計劃分散、聚集不夠的問題。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大型科研儀器及科研基礎設施開放共享的若干意見》發布實施,讓沉睡多年的科研儀器“轉”起來 。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意見》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眾創空間的實施意見》兩個文件出臺,讓各類科技創新新業態、新產業、新主體涌現出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更加濃厚。
  
  設立內蒙古科技協同創新基金,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截至目前,資金規模達8.08億元,通過項目撬動盟市地方財政、銀行、基金、民間投資等機構資金投入5.65億元,杠桿放大2.44倍。
  
  ……
  
  科技體制改革主體架構基本建立,企業創新政策、計劃經費管理、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分配制度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內蒙古多項改革均走在了兄弟省市前列。
  
  破梗阻、解難題,改革釋放出的新動能和新活力不斷迸發涌流。
  
  來自自治區科技廳的資料顯示,內蒙古已初步形成具有內蒙古特色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2016年,內蒙古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達到147.51億元,較2012年增長45.4%,年均增長9.8%;全區三種專利申請量首次突破1萬件大關,達到10672件,比2012年增長1.26倍,年均增長22.5%;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49件,比2011年增長3倍多;萬人國內科技論文數量達到2.18篇,較“十二五”初期增長了55%;技術合同交易總額達到144.19億元,是2011年的近兩倍。創新基礎條件顯著改善,自主創新領域不斷拓寬,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2015年,內蒙古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2%,較2011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全區高新技術產業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11%,躍居西部十二省區第1位。
  
  統籌資源,“三位一體”全面構建創新升級版
  
  “以前我們跟高校院所合作,就是單點聯系、短平快解決具體問題,常常要求著人家干。有了研究院和工程中心之后,很多院校主動找上門來尋求合作。”變化,在金宇保靈研究院副院長、國家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國英看來是如此明顯,“有了政府的支持,咱們老板投資也更加大膽,這幾年我們科研投入每年增長5%—10%。”
  
  劉國英看到的變化,是內蒙古“三位一體”統籌資源、破解發展瓶頸的典型案例之一。
  
  審時度勢方能成竹在胸。
  
  科技進步貢獻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3.3個百分點;R&D/GDP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3;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5……地處北部邊陲,經濟相對落后,區域創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內蒙古的痛。
  
  這是化解難題的智慧。
  
  就創新能力而言,內蒙古要補的很多,科技系統從哪里著手?內蒙古通過反復調研、討論,形成共識:作為欠發達地區,只有統籌全球資源,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大政既定,三軍疾進。
  
  內蒙古按照項目、人才、平臺一體化建設原則,從項目安排、資金投入、平臺建設、成果收益分享以及各類獎勵政策方面進行統籌,改變人才結構,提升區域創新力。
  
  積極推進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累計投入補助資金1億多元。新增3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實現了自治區零的突破。截至目前,自治區擁有1家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2家國家企業重點實驗室,2家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2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研發中心總數分別達153家、159家、278家。全區共擁有各類創新平臺載體共874家,80%以上為5年內建設。
  
  開創性地組建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以及北大、浙大、上海交大等新型研發機構47個,自治區財政投入8.42億,帶動盟市企業投入超過20億,目前這些研發機構正在引領重點產業向中高端發展。其中,中科院稀土研發中心稀土新技術有了重大突破,內蒙古稀土產業有望發展到以中高端為主,產值發展到3000億元以上。
  
  新增2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數達3家;新增5家國家農業園區,總數達7家;新增3家國家特色產業化基地,總數達9家;新增5個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總數為7個;建設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新增6家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總數達10家。支持呼和浩特市爭取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獲得7.2億元資金支持。目前全區共建設自治區高新區9個、高新技術特色工業產業化基地43個、可持續發展實驗區20個、新型研究機構47家、院士工作站113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24個。這些載體在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引進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眾創空間的實施意見》,組建內蒙古眾創空間聯盟和星創聯盟,建立眾創空間信息服務共享平臺。目前,認定眾創空間試點139家,其中35家被科技部列為國家眾創空間。認定“星創天地”142家,其中21家納入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管理和服務體系。
  
  創新布局,廣納英才的人才強區戰略也漸次鋪開。這5年,內蒙古創新人才發展機制,營造引進、使用和培育人才的“碧水藍天”。其中,累計培養、支持創新團隊191個、引進培養“草原英才”730人。共有11人、4個創新團隊、1個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13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13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借助各類平臺,柔性引進兩院院士和外藉院士127人,院士專家團隊850余人……人才結構的進一步優化,讓內蒙古感受到了科技的強勁推力:2015年,內蒙古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2%,較5年前提升了10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名列西部省市區第一。
  
  強化導向,項目實施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鄂爾多斯市大路工業園區的大唐粉煤灰濕法工藝提取氧化鋁項目現場,全新生產線的技術攻關和論證已經完成,中試階段也剛剛結束。大唐托電,這個全世界最大的火電廠多年來產生的幾十億噸廢棄粉煤灰,很快會在這條生產線上變為氧化鋁制品。這一計劃項目的落地,將粉煤灰中氧化鋁的提取率提高到了85%,將改變我國貧鋁的產業格局。
  
  鄂爾多斯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張仲平回憶:“過去通過傳統工藝從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鋁,成本高、提取率低,企業幾乎不盈利。新的濕法工藝項目立項之初也非常艱難,企業出于成本和利益的核算,計劃曾經險些被迫中止。但是在關鍵時刻,自治區科技廳的支持把瀕臨停滯的項目激活了,事實證明科技管理部門的這種支持是科學的、有前瞻性的。”
  
  翻開2017年內蒙古的科技計劃申報指南可以看到,科研項目的指向,幾乎全部是內蒙古優勢和特色產業中存在的關鍵技術問題。
  
  這5年,內蒙古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轉型升級,重點在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農牧業、生態修復等領域實施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工程,合力解決企業的技術瓶頸。累計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328項,投入經費6.75億元,一大批重大技術成果決勝大市場:“大型汽輪發電機組次同步諧振/振蕩的控制與保護技術、裝備及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新型反恐防暴車輛填補了國內空白;誕生了世界首例轉乳糖分解酶基因奶牛……
  
  在抓項目引領產業升級的主攻方向中,深入推進實用先進技術成果轉化工程也被推向前臺。
  
  著眼于產業技術需求和區域經濟發展,內蒙古將成果推廣、專利轉化確定為科技計劃的重點支持方向,轉移轉化了一批科技成果,為推動自治區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起到積極作用。統計顯示,2015年度自治區科技進步獎獲獎成果累計創造產值77.8億元、新增利稅37.8億元、創收外匯673.5萬美元、節約資金226.8億元。其中,由內蒙古中科合成油公司自主研發的高溫漿態床煤基合成油技術已在鄂爾多斯建設2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產業化項目,是由民營企業承擔的百萬噸級煤間接制油項目,該技術成果已向全國推廣應用,建成國內最大的神華寧煤4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產業化示范項目。
  
  出臺《內蒙古自治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八項舉措》,直面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問題。建設科技大數據和科技成果交易轉化平臺,使科技成果直接面向市場,打通信息不對稱梗阻;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創新成果交易后補助模式,推動企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構建更加符合市場規律的科技成果轉化分配機制,激勵廣大科技人員投身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強化以成果轉化為核心的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各類平臺、載體成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孵化、示范、推廣平臺,全方位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走在兄弟省市的前列……
  
  內蒙古以抓項目引領產業升級的步履鏗鏘有力,老產業有了新絕活,“高、精、尖”色彩漸濃。
  
  強化主體,產學研聯合驅動經濟發展新動能
  
  “看,一點沉淀也沒有!”9月末,包頭市郊一棟車間里,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主任池建義搖晃著一瓶乳白色的氧化鈰懸濁液。這種完美均勻的稀土拋光劑,可磨出無比光滑的金屬鏡面,裝在軍用飛機上。
  
  十幾種創新產品,距離上市只有一步之遙——無毒無害的稀土染料、綠色無污染材料上鍍的稀土永磁體、溫室用的稀土光源……稀土資源世界第一的包頭,過去只能賣礦賺點小錢;兩年半前,內蒙古成立的新型研發機構“中國科學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已成為國內重要的稀土科技成果轉化機構,為包頭稀土產業開辟出一條金光大道。
  
  目前,內蒙古像“中國科學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一樣的新型研發機構數量已達47家。同時,累計組建24個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這些機構猶如一劑強力催化劑,對接科技和市場,催化地方經濟與企業主體的“化學反應”,為創新驅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
  
  從技術到成果,再從成果到產品,科技創新轉化成經濟效益這條長長的路,需要成熟的創新生態環境才能充分孕育。
  
  5年來,內蒙古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行動,推動項目、人才、平臺、技術、金融等創新資源要素向企業集聚,形成政府財政科技投入經費主要投向企業,科技創新平臺主要建在企業,高層次人才主要引向企業,全社會研發投入主要由企業完成,科技獎勵主要由企業獲得的創新創業熱土,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協同推進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基本形成。
  
  設立科技協同創新基金,規模達到8.08億元,解決初創期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
  
  設立風險補償資金,與金融機構協商合作,推動建立知識產權質押風險補償機制。
  
  大力度落實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等支持政策……
  
  一系列新政良策,將“聚力創新”的浪潮愈推愈高,激發企業釋放創新創業活力,眾多企業正形成創新梯隊,雁陣式地迎著產業“風口”起舞飛翔。
  
  如今,在內蒙古廣袤的大地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翻番,達到352家,2017年年底預計將達到500家。
  
  高新技術企業也正由內而外釋放著強大能量——
  
  看前沿,戰略高新技術攻關加速突破:內蒙古一機集團成功研發出大功率AT變速器,填補了我國現代交通技術領域的空白,打破了該技術和產品長期被國外企業所壟斷的局面,徹底解決了我國汽車行業重型卡車和高端商用車大功率自動變速器產業化自主研發的技術瓶頸……
  
  望市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點不斷形成:浙江大學包頭工業技術研究院建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年產7萬噸彩色鋼板生產線,其印花工藝可媲美紡織品印花工藝,產品用于建筑內外飾裝修材料,成本較傳統建材降低1/3,省工省時,投產后產品價格較傳統鋼板提升2倍以上,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觀升級,科技支撐產業升級的成效持續強化:北重集團在國內研發生產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耐高溫鈦合金棒材及真空熔煉結晶器用大口徑厚壁無縫紫銅管,其生產的各種規格厚壁無縫管材、棒材成功為我國核電、超超臨界火電和航空航天工程配套;內蒙古北方重型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承擔的“NTE260電動輪礦用自卸車的研究與開發”項目突破了以前整套系統進口的局面,產品占據國內75%以上市場份額,遠銷非洲,成為國際一流科技水平“代名詞”……
  
  區域創新,科技合作積極融入全球大網絡
  
  6月28日,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巴彥鎮萬鑫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栓柱坐在中國(內蒙古)·以色列科技合作與技術轉移大會的嘉賓席,認真聆聽以色列農業設施企業的介紹和項目推介。他想從中找出水肥一體化技術和智慧農業技術。
  
  在由自治區科技廳和以色列大使館共同主辦的此次大會上,同他一樣,不少來自農牧區的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提出了技術需求。以色列15家企業向內蒙古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推介了節水灌溉、溫室種植、污水處理與監測等先進技術,內蒙古79家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提出了科技合作研發需求,并一對一進行了對接。
  
  5年來,內蒙古緊緊抓住“一帶一路”發展機遇,以大科技、大開放、大合作為創新發展思路,不斷拓展合作領域,深化合作內容。
  
  區域科技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內容更加具體、務實——
  
  京蒙、粵蒙、魯蒙科技合作從單純產學研合作,向“產學研+產供銷”一體化合作轉變。京蒙科技合作現代農業技術轉移平臺已經啟動運行。京蒙聯合共建的首都科技條件平臺京蒙合作站,建設了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市等6個示范工作站,發展加盟單位31家,對外開放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工程中心9個,每年挖掘分析檢測、聯合研發、技術轉移等各類創新需求100余項,為解決區域、產業領域的科技創新問題提供服務。
  
  與大院大所合作支撐和帶動了產業發展——
  
  重點強化與中科院、工程院、清華大學等大院大所的合作,組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聯合攻關、重大工程科技戰略咨詢等活動。五年來,建院士專家工作站113家,協議引進院士127名,入站院士專家團隊850余人,聯合開展攻關項目207項,支撐和帶動了產業發展。其中,北方重工集團建設的特種材料院士專家工作站采用重型擠壓技術,成功試制出高規格的不銹鋼厚壁無縫管材,實現了這一材料的國產化。內蒙古自治區呼吸疾病院士專家工作站建立了“內蒙古呼吸疾病生物資源標本庫”,為我國蒙古族人群和北方漢族人群呼吸疾病個體化診治提供豐富的病例儲備。
  
  國際科技合作穩步推進——
  
  推動建設了中蒙技術轉移中心平臺和中蒙知識產權專利技術轉移轉化平臺,中蒙生物高分子應用研究聯合實驗室啟動運行。新增3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基地總數達8家,這些基地與美國、俄羅斯、英國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業開展合作與交流,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引進了一批國外高層次人才。金宇、伊利等企業在歐美發達地區建立研發基地,部分技術已達國際領先水平。
  
  技術成果展示交易成果豐碩——
  
  中蒙技術轉移暨創新合作大會、中國(內蒙古)·以色列科技合作與技術轉移大會、中國(滿洲里)北方國際科技博覽會、中國(赤峰)北方農業科技成果博覽會、中國新絲綢之路·錫林郭勒草原畜牧業創新品牌展示交易會,以及京蒙、蒙粵、蒙魯專項科技合作與技術轉移對接會等合作活動展示、交易并轉移轉化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僅2016年,三大展會展示科技成果6000余項,意向成交金額達48億元。
  
  如今,在內蒙古,科技合作形態發生著歷史性轉變,實現從零散合作向統籌集成的轉變;從跟蹤型合作發展為互補型合作再到牽頭組織型合作。一個多主體參與、多渠道推進、多形式促進的科技創新合作體系正在形成。
  
  無愧時代,面向未來的戰略部署穩步推進
  
  特殊時刻,意味著特殊的使命擔當。
  
  走進新時代,新一輪科技創新號角聲聲,鼙鼓陣陣,內蒙古創新驅動發展深入破題的路徑需要呼之而出。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后動。
  
  這是來自審時度勢的判斷:未來5年是自治區主動適應、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的關鍵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科技事業將面臨著歷史上最大的發展機遇期。
  
  在前瞻設計中把握走向,在運籌推進中彰顯擔當。
  
  內蒙古未來5年科技事業發展的目標赫然醒目:基本建成創新型內蒙古,高新技術產業取得集群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初具規模,若干領域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技術體系。建成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本土自主創新型企業、特色產業研發機構、開放型實驗室、研究型大學、公益科研機構和現代化科普場館,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比例顯著提高,公民科學素質進入全國中等靠前先進水平,初步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格局。
  
  這是奮起直追、力爭超越的決心和魄力——
  
  未來5年,全區綜合科技實力進入全國中等水平。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2%,綜合科技實力在全國的排位進入前20位。
  
  全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1500家,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超過1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40%;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0%以上;科技服務業快速發展,科技服務業產值超過2000億元。
  
  高新技術領域、農牧業主體技術領域以及面向自治區重大戰略需求的基礎科學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集群突破;工業整體技術水平進入全國中等靠前位置,農牧業主體技術達到全國領先水平,生態、資源與環境科技水平保持全國先進,社會信息化水平達到全國先進,流通、交通、金融等服務業技術應用達到全國中等以上水平……
  
  從這決心和魄力中,傳遞出更多的內涵和更重的分量——
  
  內蒙古正在向著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的創業和創新蓄勢。
  
  牢記使命,再謀跨越的創新腳步行穩致遠
  
  “伴隨內蒙古科技實力的提升,科技創新一方面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會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如何選擇確定未來發展方向,將面臨更大的難度。進入新階段、面對新使命、實現新目標,科技界的‘奮發有為’也需要注入時代新內涵。”10月18日,觀看完黨的十九大開幕會后,自治區科技管理部門達成共識。
  
  創新不是喊口號,需要披荊斬棘的勇氣,破釜沉舟的決心,扎實落地的措施。
  
  如何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自治區科技管理部門給出這樣的戰略謀劃——
  
  緊扣自治區“六大基地”“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兩個屏障”建設和科技惠民等方面的技術瓶頸,重點實施實用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重點領域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科技創新人才平臺載體建設“三大工程”,按照項目、人才、平臺一體化建設原則,實現科研項目、資金投入、平臺建設、成果收益分享以及各類獎勵政策方面統籌安排。
  
  構建生態文明建設創新示范體系。依托內蒙古,聯合北方其他省、自治區建設國家荒漠化防治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形成面向市場的荒漠化防治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打造我國北方荒漠化防治科技示范帶。推進包頭國家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區建設,形成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典型模式。在呼倫貝爾、科爾沁、渾善達克、庫布其、烏蘭布和等典型生態類型區,建設8個左右生態產業創新示范區。
  
  積極培育創新主體。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方案,建立現代科研院所管理機制;加強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研究支持力度,提高高等院校科研創新能力;開展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實施新一輪企業技術創新工程;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行動,實現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翻番。健全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培育發展科技服務業。落實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引進培養各類創新人才。發展各具特色的眾創空間和星創天地,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科技協同創新基金與金融機構的聯系互動,建立科技金融助推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長效機制。
  
  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貫徹落實國家和自治區關于財政科技項目經費管理改革政策意見,深入推進科技經費“放管服”改革,轉變科技經費監管方式,在事中、事后監督檢查的基礎上,強化事前咨詢服務,開展事前培訓和經費使用糾偏和引導,從根源上幫助科研人員和項目承擔單位規范使用科技經費,提高科技經費使用效益。建立完善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加快建立完善以財政科技投入為引導、以企業投入為主體、以銀行信貸和風險投資等金融資本為支撐、以民間投資為補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科技投入體系,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有力保障。
  
  構筑科技開放合作新格局。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科技合作。集成并充分利用國內科技資源,全面深化對內科技開放與區域科技合作,切實提高合作實效。建立健全軍民融合的創新體系,完善軍民融合科技項目實施機制。
  
  加快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建立呼包鄂協同發展機制,建成呼包鄂自主創新示范區,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開展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完善知識產權政策法規體系;加強科研條件建設,建立完善科技基礎條件資源開放共享機制,提升區域創新能力。
  
  回望昨天,一路風雨兼程。未來征途,還需夙興夜寐。
  
  我們相信,從呼倫貝爾草原到巴丹吉林大漠,發揮創新驅動發展的乘數效應,將匯聚起加快建設創新型內蒙古的澎湃春潮,演繹“走進前列”的時代傳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奇米综合四色77777久久| 蜜臀av在线| 少妇被又大又粗猛烈进出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桃|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av成人出白浆无码国产 | 中文字字幕在线中文无码| 日韩无码电影|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大又大又粗又硬又爽少妇毛片| 护士人妻hd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色另类综合|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蜜芽|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三上| 成人网站免费看黄a站视频| 国产偷亚洲偷欧美偷精品| 国产超碰人人模人人爽人人添|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院首页|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费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水中色av综合|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二三区| 成人自慰女黄网站免费大全|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国产精品交换| 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夜月| 日韩av高清在线观看| 性色欲网站人妻丰满中文久久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久|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 |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牲色| 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视频| 99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视频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