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決策】促進特色產業集群發展 助力中小企業騰飛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2-25 點擊:次
本文全文來源于《深圳特區報:促進特色產業集群發展 助力中小企業騰飛》,探討如何通過促進特色產業集群的發展來助力中小企業的騰飛。文章從特色產業集群的定義、優勢、發展措施等多個角度,分析了特色產業集群對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促進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的具體措施。主要內容有:
一、特色產業集群的定義與優勢
特色產業集群在地理空間上相對集中,以特色產業為依托,以中小企業為主體,具有主導產業聚焦、優勢特色突出、資源要素匯聚、協作網絡高效、治理服務優質等特點。
(一)資源共享。集群內企業可以共享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人才資源等,降低研發、生產、運營成本;
(二)創新動力。集群內企業之間相互協作、優勢互補,能夠有效激發企業的創新動力,推動技術突破和產品升級;
(三)市場競爭力。產業集群通過集聚大量相關企業,形成規模效應,增強了集群內企業的市場話語權,幫助中小企業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
二、促進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的措施
(一)因地制宜,聚焦特色優勢產業。結合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科學規劃創新資源的空間分布,選擇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進行重點培育。
(二)完善生態,提供優質發展環境。推動上下游協同,構建產業鏈生態圈;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推動企業協作與共享;推動中小企業協同創新。
(三)加大支持,增強集群發展動力。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人才培養支持力度;加大數字化轉型支持力度。
————正 文————
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在地理空間上相對集中,以特色產業為依托,以中小企業為主體,主導產業聚焦、優勢特色突出、資源要素匯聚、協作網絡高效、治理服務優質,是一種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網絡體系。對于中小企業而言,特色產業集群猶如“翅膀”,為其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集群內企業可以共享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人才資源等,降低研發、生產、運營成本,避免了重復建設,減少了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物流成本和時間成本,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集群內企業之間相互協作、優勢互補,競爭與合作并存,能夠有效激發企業的創新動力,推動技術突破和產品升級。同時產業集群內的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之間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能夠加速知識和技術的傳播。對于缺乏獨立研發能力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可以通過整合資源,建立公共研發平臺或技術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
特色產業集群為中小企業突破市場壁壘、提升競爭力提供了重要支撐。首先,產業集群通過集聚大量相關企業,形成規模效應,增強了集群內企業的市場話語權,幫助中小企業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其次,特色產業集群能夠形成區域品牌效應,提升集群內企業的市場認知度和信譽度,使其更容易獲得客戶信任。此外,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可以通過行業協會、展會等渠道快速獲取市場信息,及時調整生產和營銷策略,提前布局新產品或新市場,從而搶占市場先機。
第一,因地制宜,聚焦特色優勢產業。
一是立足資源稟賦,選擇優勢產業。結合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科學規劃創新資源的空間分布,鼓勵建設特色科技園區與創新基地,選擇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進行重點培育,例如,在電子信息領域,鞏固硬件制造優勢,向芯片設計、高端元器件等上游延伸。在互聯網領域,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生物醫藥領域,重點發展基因技術、高端醫療器械等。
二是聚焦細分領域,打造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圍繞主導產業培育一批關鍵節點的“鏈主”型企業,加大技術、人才、資金、市場等方面的保障力度。鼓勵具有市場和技術優勢的大型企業、國有企業、龍頭骨干企業等充當“鏈主”,帶動上下游企業共同實現產業鏈價值提升。同時,積極引導中小企業聚焦細分領域,深耕細作,打造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項冠軍”企業,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三是精準定位主導產業,發展區域特色。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等科技前沿領域,同時結合國家“雙碳”戰略、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等,布局未來產業。根據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精準定位集群主導產業,有針對性地固鏈強鏈補鏈延鏈,暢通集群協作網絡,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集群。同時,加強與東莞、惠州等的產業協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深度融合,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
第二,完善生態,提供優質發展環境。
一是推動上下游協同,構建產業鏈生態圈。應鼓勵龍頭企業發揮引領作用,牽頭組建產業鏈聯盟,聯合上下游企業實現資源共享與協同創新。通過政策扶持,幫助中小企業提升技術能力,融入核心產業鏈,形成“以大帶小、以小促大”的良性互動。同時,圍繞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特色產業,吸引上下游企業集聚,完善產業鏈配套設施,打造從研發、生產到銷售的全鏈條協同發展生態圈。
二是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推動企業協作與共享。打造集信息共享、技術支撐、人才培養、市場開拓、融資服務、協作交流等功能于一體的多層次集群創新平臺,集成和開放創新基礎設施和服務資源,推動集群與大型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穩定的創新合作機制,引導龍頭企業與上下游中小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形成分工明確、協作配套的產業鏈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集群整體協作能力。
三是推動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將創新作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融入企業的制度標準,形成創新氛圍,鼓勵中小企業與國內外高校、研發機構和著名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通過技術創新、工藝創新和功能創新,全面提升制造水平,并建立創新服務平臺,如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以產業集群為依托,推進政產學研合作,強化技術創新服務。同時,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嚴厲打擊侵權行為,加大對侵權的處罰力度和信用管理,為中小企業集群協同創新發展保駕護航。
第三,加大支持,增強集群發展動力。
一是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制定出臺針對特色產業集群的專項扶持政策,在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金融貸款等方面給予傾斜,為企業提供一系列創新基金、優惠政策、投資信息和商業服務,資助內容涵蓋企業從創業、成長、成熟到退出的整個生命周期,為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同時,要充分利用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建立信用體系、提供貸款擔保支持政策以及提供融資信息和培訓,通過設立孵化器,增加新設企業的存活率,促進技術創意和研發的產業化,有效地利用金融和財政政策助推中小企業集群化發展。
二是加大人才培育支持力度。大力發展職業培訓機構和建立高質量的地區職業培訓制度,通過提供經營、管理、技術、人事等方面的培訓,幫助企業制定專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政策,提升中小企業經營者創新意識和企業家精神,并通過量身定制的培訓內容和培訓補助,支持中小企業提升員工能力。同時,搭建人才培育平臺,鼓勵中小企業與高校建立緊密的人才鏈關系,提供創業教育,并設立專項培訓基金和技能發展基金,鼓勵企業對員工及其管理層進行培訓,為中小企業培訓員工提供獎勵性支持,著力解決好中小企業集群發展人才方面的問題。
三是加大數字化轉型支持力度。積極推動產業集群的數字化轉型,支持鏈主企業和龍頭企業開放數字系統接口,推動供應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實施標準統一的數字化改造,助力中小企業主動融入大企業的供應鏈體系。提高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標準和規范,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賦能,保障企業的網絡和數據安全,創造良好的集群化發展基礎環境。同時,鼓勵中小企業積極“上云”“用數”“賦能”,推動生產、管理、服務等環節的智能化升級,實現產業集群整體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轉型,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數字化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來源: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