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柵潔:打造國際級數字產業集群,提升競爭力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2-18 點擊:次
近日,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柵潔在《學習與研究》2025 年第 1 期發表文章,強調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推動發展改革。文章指出,要加快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培育,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培育國際競爭力數字產業集群。以下從定義、路徑、未來影響三方面展開:
一、新興產業發展:定義、路徑與未來影響
-
技術驅動:依賴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等前沿技術的突破與應用。 -
高增長潛力:市場前景廣闊,發展速度快。 -
創新驅動:以技術創新為核心,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
-
強化科研投入:加大對新興產業研發的資金支持,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突破大模型算法、框架等基礎、原創技術,提升國產化和自主創新水平。 -
優化產業布局:依據各區域資源和發展基礎,合理規劃新興產業,形成特色突出、優勢互補的產業集群。 -
培育創新生態:搭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融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促進產業鏈協同。 -
加強政策扶持:出臺針對性產業政策,給予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降低企業創新成本。
-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
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增強我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實力。 -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合理布局產業,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區域間協同共進。
二、未來產業培育:定義、路徑與未來影響
-
優化時序布局:在通用 AI、高速全光通信、算力網絡等具備突破條件的重點賽道,率先實現技術與產業發展突破;在 6G、細胞工程、新型儲能等基礎較好的先導領域,全面推進產業落地與規模擴張;針對類腦智能、光子和量子信息、核聚變等前沿賽道,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夯實理論根基。 -
推動技術創新: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鼓勵科研人員開展具有顛覆性影響的非共識創新項目。探索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多元化投入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流向未來產業,為創新提供充足資金支持。 -
促進產業融合:積極推動未來產業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借助未來產業的新技術、新理念,加速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升傳統產業生產效率與競爭力。 -
加強國際合作:主動參與國際未來產業合作項目,與全球頂尖科研機構、企業開展交流,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創新資源,提升我國未來產業發展起點。
-
引領科技革命:未來產業發展將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促使我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搶占先機,掌握關鍵技術話語權,提升國家整體科技實力。 -
推動經濟轉型:通過持續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助力經濟從傳統發展模式向高質量、創新驅動型模式轉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
提升國際影響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未來產業,在全球經濟格局中占據更有利地位,提升我國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話語權與影響力。
三、全國一體化算力網構建:定義、路徑與未來影響
-
強化頂層規劃:擬定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的整體規劃與建設方案,明確建設目標、主要任務以及分階段實施步驟,確保建設工作有序推進,各環節緊密銜接。 -
完善數據中心布局:基于 “東數西算” 工程,進行全面統籌與協調。適度超前布局算力產業,引導算力資源向貴州、甘肅等西部省區轉移,在滿足低延時業務算力需求的同時,充分發揮西部地區資源優勢,降低運營成本。 -
攻克算力芯片關鍵技術: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聚焦算力芯片核心領域與重點方向,加大研發投入。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多方參與,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加速芯片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提升我國算力芯片自主可控水平。 -
構建算力產業生態:推進算力監測、算力調度、智能云服務、樞紐節點直連網絡及算力安全防護體系建設,探索突破城市算力網算電融合、收益分配等協同機制,以點帶面統籌推進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建設。
-
提升算力資源利用效率:通過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算力資源,提升我國算力基礎設施的整體運行效能,降低能耗,實現算力資源的價值最大化。 -
助力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算力支撐,加速數字技術在各行業的滲透與應用,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催生新業態、新模式,促進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合理布局算力基礎設施,帶動西部地區數字經濟發展,縮小東西部區域發展差距,促進區域間優勢互補、協同共進。 -
增強國際競爭力:以強大的算力網為依托,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未來產業,在全球經濟格局中搶占戰略制高點,提升我國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話語權與影響力。
(一)、定義
-
創新性:以技術創新、應用創新和模式創新為驅動,為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產品和服務。 -
協同性:高度依賴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數字平臺,通過數字化方式實現協同生產。 -
融合性:線上線下的融合,既依賴數字空間的互聯互通,也離不開實體空間的集聚。 -
生態性:強調跨界技術融合、數字平臺支撐、數據要素驅動,實現創新鏈、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深度融合。
(二)、發展路徑
-
深化理論研究與頂層設計: (1)深入研究數字產業集群的內涵、特征與演化機制,明確其與傳統產業集群的差異。 -
構建協同共進的產業生態: (1)培育領軍企業,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帶動上下游中小企業協同發展。 -
強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1)加強通用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集群企業間的數據共享與應用。 -
推動數實融合與高端化發展: (1)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速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 -
加強國際合作與開放創新: (1)支持數字企業“走出去”,設立海外研發中心和銷售機構,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三)、未來影響
-
提升產業競爭力: (1)數字產業集群的發展將提升我國在全球數字產業領域的競爭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數字企業。 (2)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推動我國數字產業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
加速產業升級: (1)推動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提升產業附加值,優化產業結構。 -
促進創新生態完善: (1)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的高效流動和配置。 -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1)數字產業集群的發展將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1)通過合理布局數字產業集群,促進區域間的協調發展,縮小區域間的發展差距。 -
增強國際競爭力: (1)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提升我國數字產業集群的國際競爭力,推動我國數字企業“走出去”。 (2)支持數字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提升國際市場份額。 -
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 (1)積極參與國際數字產業合作,吸引國際先進技術和創新資源,提升我國數字產業集群的國際化水平。 (2)支持數字企業設立海外研發中心和銷售機構,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結語